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车用发动机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11-08-03

随着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十一五”以来,我国车用发动机行业的规模和技术有了很大提高,产量从2006年的627.1万台到2010年的1690.9万台,增长近2倍。但与发达国家的产品相比,仍然有不小差距:自主研发能力有待提高,核心技术掌握少;整机排放水平差距大;关键零部件技术缺失,很多核心技术仍掌握在国外公司手中等。
    未来五年,中国汽车业将从做大规模转向做强实力,车用发动机行业紧密配合该发展目标,以“自主创新”为主线,规划发动机行业的“十二五”发展,促进我国车用发动机行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加强技术创新
    一、重视传统发动机的技术升级。内燃机动力在未来30~50年仍是汽车的主要动力,但必须面对低碳减排和节油的挑战。为实现高效、低耗、环保要求,需重点突破一批发动机关键技术,如汽油机的涡轮增压技术、可变气门正时技术、缸内直喷技术等;柴油机的先进燃油喷射技术、可变截面涡轮增压技术、排气再循环和选择还原催化等后处理技术、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等。
    二、重视替代能源发动机和新能源动力的研发应用。21世纪前半叶内燃机与混合动力、燃气、燃料电池、纯电动车将会长期并存,呈现动力多元化的特征。目前,我国政府和业界逐步趋向于达成共识:近期重点发展天然气、甲醇、二甲醚等替代能源汽车和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等新能源汽车。
    促进产品结构调整
    一、鼓励乘用车柴油化。随着柴油机技术的进步,柴油发动机燃油经济性的优势凸显,清洁度提升,已成为全世界商用车的绝对主要配套动力,而我国每年柴油轿车占整个轿车产量的比例不足1%,柴油化潜力巨大。政府应明确鼓励发展先进柴油汽车。
    二、大功率发动机轻量化。现代物流的发展、高速公路网的完善,必然推动运输动力向重型化、大功率发展,而同时用户又对物流运输提出高效节能的要求,所以轻量化大功率发动机是车用发动机发展的重要方向,需要加大研发投入。三、商用车发动机高端化。未来商用车将更加趋向高端化,除了购买力和运输货物价值量提高这两个因素外,排放标准也将加速提高,节能标准法规、安全标准法规等也将加速升级,另外路况会越来越好。因而商用车发动机高端化应作为重点发展方向。
    四、重视农村车用发动机。随着农村生产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化建设的加快推进,农村运输和农村家庭用车正急速增长。发动机行业应重视农村汽车市场的需求。
五、扩大发动机出口。充分利用过剩的产能,加大向海外市场拓展的力度。当前汽车出口市场主要以独联体、东欧、东南亚、中东等发展中国家为主,未来条件成熟时将推向欧美等发达国家。
    加强管理创新
    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自己在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作用;积极促进整车与零部件企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倡导绿色制造,节能减排,实现和谐发展;发挥专家委员会的作用,搞好行业咨询服务工作。
    企业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体系,实行科学管理;提高运行效率,降低产品成本;不断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绿色制造,履行社会责任。
    加强品牌建设
    强化知识产权管理,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著名品牌两大战略并举,大力支持企业对技术创新成果及时申报专利;重点保护自主品牌商标,加大打假力度,为发动机自主品牌建设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强化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树立自主品牌良好形象。
    一、重点发展的技术领域:汽油机缸内直喷燃烧技术、内燃机低温燃烧技术、现代内燃机控制技术、内燃机增压系统应用技术、先进柴油机燃油过滤系统应用技术、内燃机排气后处理系统应用技术、传统能源动力装置高效利用替代能源应用技术、内燃机低摩擦技术、内燃机高密封技术等。
    二、重点发展的产品:重、中、轻型商用车用柴油机、微型乘用车用柴油机、混合动力乘用车用发动机、柴油-电动混合动力系统、电控燃油喷射系统、可变几何增压器、汽油机用增压器、柴油机用二级增压系统、柴油机排放后处理系统、适应内燃机高密封技术需要的材料和产品等。
    措施与建议
    一、企业要强化创新主体意识,努力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强化创新责任,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和能力的建设;加大研发投入,引进高端技术人才;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快国内外合作交流,联合设计、协同开发;进一步完善工程标准与规范,大力推进国际标准的研究和接轨。
    二、统筹发展,共同推动发动机行业技术进步。进一步密切整零关系,建立发动机与整车匹配的行业标准,为发动机与整车企业同步开发创造良好条件。鼓励发动机与零部件企业建立长期、共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如研发共同体),不断提升研发能力,实现双赢发展。
    三、政府应给予行业政策、资金的支持,鼓励企业做强做大。政府应从战略高度重视发动机产业,将其作为战略性产业进行规划与管理,提供政策支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出台相关配套政策鼓励企业集成创新;出台支持购买先进自主品牌产品的优惠政策;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保护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性;对于高成本研发项目应给予政策补贴;加大对高新技术产品产业化的扶持等。
    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构建公共服务平台。政府授权由行业协会负责组织,鼓励优势企业联合,重点科研院所积极参与,建立共性基础技术服务平台、成立研发联盟,联合解决共性技术难题,政府有关部门在经费和政策上给予重点支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引领作用和协调、服务功能,提高行业协会在法规标准制定、国家项目设立、对外交流等方面的影响力。

Copyright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京ICP备0503030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809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莲花池东路106号汇融大厦A座15层 邮编:100055 办公信箱:autoreview@caam.org.cn 电话:010-63979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