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不自主无创新----访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宋健教授

发布时间:2011-10-18

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宋健教授

尽管自主创新的梦想,中国汽车人做了几十年,但当梦想照进现实,我们才突然发现差距依然存在。在新的形势下,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到底应该如何发展创新?多重矛盾并存的中国汽车产业,该如何转型,产业升级之路该怎么走?就这些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宋健教授。
    技术,创新与引进
    中国汽车产业在经历了数量快速扩张的阶段后,正在进入以质量、技术、设计等为重点的新阶段。与以往那种把成熟的产品拿进来,改一改,然后本地化生产就能“有口饭吃”不同,现在的市场需要更加贴近本土需求的产品。竞争格局的变化使得中国企业对于掌握核心技术,取得核心竞争力的需求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于是迅速建立和壮大本企业的技术力量是许多中国企业不约而同的选择,但对于许多企业热衷于“引进”、“挖人”,以最快的速度去建立技术队伍的做法,宋健感到担忧。
宋健认为,在工业技术领域,技术的进步需要经验的积累,是无法短期完成的,弯道超车不现实,同时也是危险的,往往事倍功半。宋健教授想提醒国内企业的是,“外国的月亮并不比中国的圆”,对具有研发能力人才的培养不能只注重短期效益,单纯靠引进些“海归”并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研发能力。与跨国公司相比,中国企业最大的优势是对于国情的了解,是对于本土文化的理解,如果不立足于此而“崇洋媚外地跨越式发展”是注定要失败的。
    尽管政府鼓励汽车企业从技术上自主创新缩小差距,但自主品牌虽然增长迅速,却仍持续徘徊在低端市场。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的低端产品并不在一个等量级上,在技术进步上也没有跟上跨国公司发展的步伐,双方的技术差距仍在拉大。
    事实上,中国汽车企业已经面对一个充分全球化的市场,即使是全球采购也能“攒”出一辆车,甚至是“国际领先水平”的车来,就象有些企业宣称的,配备某某发动机、某某底盘……但汽车是集成的产品,需要标定和匹配,“哪里是这么容易就堆出来的呢!”
宋健认为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目前要全面提高整车研发设计水平,建立整车设计开发流程,提高二次开发和应用能力。这其中的关键在于突破高效低排技术,实现先进自动变速器、专项系统、制动系统、传动系统和悬挂系统等关键零部件自主化,要进一步推进汽车产业深度融合,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提升汽车产业,积极推动智能电子技术在汽车技术上的广泛运用。宋健建议汽车企业首先可以进一步优化发动机。他认为在未来,内燃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以进一步提升它的效率,可以提升轻燃料汽车的技术水平,发展混合技术,还可以提高插电式汽车的效率,如果技术进一步发展,今后的汽车完全可以实现零排放。
    创新打造高端
    尽管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有目共睹,有越来越多的自主品牌汽车涌向市场:目前在国内商用车市场上基本是自主品牌的天下;在乘用车市场,自主品牌占四成多;轿车市场上,自主品牌占三成左右。但现实往往又很残酷:在利润最高的中高级轿车市场基本上是外国品牌的天下。最畅销的自主品牌轿车大部分仍是10万元以下的车型,而这个级别的汽车并没有多少利润可言,早已被业内公认为“卖苦力”阶层。而许多自主汽车企业竞相推出的“豪华”自主品牌在市场上却并没引起多大关注。低品牌溢价能力、低利润产品占据市场还是很多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获得市场的根本手段,而从长期看,采用这一策略无异于“饮鸩止渴”,企业所获得的仅仅是临时的繁荣,最终后果是企业盈利能力低,无法保证良好的持续发展,对风险的抵抗能力薄弱。
    对于这一点,宋健直言不讳地指出,急于发展高端品牌对于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企业来说没有现实基础。从低端起步的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必须先把基础打好。目前中国自主品牌的乘用车在高端市场上受到认可的程度并不高,无法得到消费者的青睐,主要原因就是缺乏自己的特点,缺乏自己的、被市场所认可的特色,而中国汽车企业要发展,就必须创新,要创造出自己的、被市场所认可的特色来。
    在宋健看来,目前在中国市场上将品牌与中国文化结合得最成功的例子当属宝马汽车。他认为宝马汽车在中国市场的成功拓展非常值得中国汽车企业借鉴。据介绍,宝马汽车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提升中国市场的销量,并“打败”在中国已经营多年的奥迪,就是因为其将国际品牌与中国文化很好地结合起来而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宝马的“悦”文化。
    而中国的汽车品牌如果能将本企业汽车的现代工艺技术特点与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结合起来,发掘出本品牌汽车所特有的优势,并且在汽车性能上适应中国本土市场的需求且消费者愿意购买,那么在市场上就会有相对固定的消费者,也会有潜在的消费群体,这是中国的汽车企业打造高端汽车品牌的前提。宋健指出,中国的企业不能简单模仿和超越国际品牌,一定要塑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内涵。目前有的汽车企业尤其是有些所谓的自主高端品牌,从车型甚至到品牌标识都“傍洋大牌”没有自己的创新,但如果只一味地复制,无论如何也竞争不过国外品牌,“人家干脆直接买宝马、奔驰就好了,没必要买个仿冒品。”宋健表示。
    中高级轿车是中国汽车行业的短板,而品牌的打造是中高级轿车的根本。在市场中,品牌认知度往往会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市场销量。在汽车品质相同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品牌,就只能“被”廉价。品牌的打造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新兴市场上,在品牌认知度、忠诚度都很低的现实情况下,这也意味着,中国汽车行业必须长期坚持自主创新。
    创新政策的自主之路
    毋庸讳言,国家汽车产业政策对于自主创新的渴望在某种程度上带动了自主汽车企业的发展。但“当前中国汽车企业的自主之路普遍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心态,”对于中国汽车产业的自主热潮,宋健给予了冷静地批评。他认为大跃进式的自主热潮并不能带给中国汽车企业生命力,如果缺乏科学的评估决策方式和审核监督机制,中国汽车企业的自主创新探索之路将变得凶险。
    事实上,宋健认为自主品牌面临的严峻形势就在于不够自主。在接受《汽车纵横》杂志记者采访时,宋健指出,政府要创造更多条件让自主品牌真正地自主,不要用“父母官的眼光”去看待市场经济。政府要尽量减少条条框框的束缚,避免制度的屏障,在金融资源的配置方面要更加符合市场竞争规则。这样,中国的自主品牌才能在数量规模基础上沉淀出几个世界级的品牌。同时,国有企业的改革也要进一步深化。在这个过程当中,企业要沉得住气,理性地看待自主。
    对于汽车产业政策,宋健表示,汽车产业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最重要的还是要有市场需求,以及已经形成的竞争性的市场体系。“国家的补贴政策包括其他的政策,对于汽车产业来说从来都是次要的,如果产品本身没有市场增长的潜力,光靠政策扶持不可能长久发展。不能市场一有波动,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就喊要扶持。当然,在消费政策方面,生产发展方面,技术创新方面,一些鼓励性政策的出台也是必要的。”
    具体到自主品牌的创新,宋健认为目前情况很复杂,有些厂商出于政绩的考虑,有些厂商想搭车拿到优惠政策,也有厂商想借民族旗号站稳市场。自主品牌主要存在的问题有:本土企业发展模式的行政化因素,包括民营企业,都或多或少在管理上有行政化色彩,都把对上级政府或者主管部门负责作为第一任务,而商业上发展次之。而由于两个方面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这会让企业偏离商业发展的方向,或者使企业在自主品牌发展上缺乏一种持续的战略。“但企业就是企业,应该按市场规律做事,不能把自己当成半个政府,而去做那些企业做不了也做不好的事。” 宋健说。
    如果重新审视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之路,我们距离真正的自主创新还有多远?从汽车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自主创新注定是中国汽车产业不可能跨越的必经阶段。对于中国自主品牌汽车来说,尽管在产品质量和产品生产上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在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方面,未来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从某种意义上说,今天无论是一汽、东风还是奇瑞、比亚迪们所面临的挑战并无不同—一个全球化的、充分竞争的市场。在自主创新热闹的场面背后,中国汽车企业的核心任务应该是提升自己的研发能力、提高自己品牌价值,用比以往更积极的态度迎接挑战。不自主无创新,创新需要勇气也需要激情。

 

 

Copyright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京ICP备0503030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809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莲花池东路106号汇融大厦A座15层 邮编:100055 办公信箱:autoreview@caam.org.cn 电话:010-63979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