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依维柯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 周亮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将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近日,本刊记者就中国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南京依维柯未来的战略规划等问题对南京依维柯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周亮进行了专访。
在谈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问题时,周亮认为,国家现在关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战略方向是很好的。能源的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汽车企业与经营者制定发展战略时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他认为,中国的每个汽车人都应该考虑未来的动力、未来的车辆如何发展问题,而且都应该在国家的新能源政策的指导下,制定出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战略,特别是新能源方面的
战略。
“弯道超车”有困难
虽然周亮十分看好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但他认为中国实现“弯道超车”不大可能。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整个基础产业的研究和发展,如电池研究、电机研究,包括控制系统的研究和控制性能研究都不是自主创新,并没有形成突破。因此现阶段我们应该认认真真地做好眼前的事情。
他认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必须从两个层面进行考虑,从整个汽车产业层面来说,节能与新能源技术的发展, 更多应该是零部件和基础研究层面的技术进步。中国如要实现“弯道超车”,需要在基础和原理层面另辟蹊径。而对于汽车整车企业来讲,如果基础产业和基础零部件的研究没有实现突破,想在整车上实现“超车”是很难的。这就需要集中国家层面的资源,从基础研发开始,加大对支撑新能源发展的基础产业的投入。应该从技术的基本原理上进行突破,而不是从国外原有的原理上寻找突破。
国外新能源汽车基础研究比较深,产业化过程比较慢
周亮长期与欧洲特别是意大利的汽车行业保持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他表示,现在国外新能源技术也处在研究阶段,欧洲,特别是意大利在电动汽车技术也在研究和起步、示范应用阶段。目前他们大部分的精力还是放在对传统汽车进行升级改造上,包括汽车性能的提高、油耗的降低等。在新能源的基础研究方面,他们做得比较深入。不过其产业化比较慢,还没有完全找到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路径。
对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周亮认为,这主要是缘于他们对新能源的理解。周亮告诉记者,意大利的汽车行业认为替代能源离他们还很远,不必急于发展新能源汽车技术,而且他们也并没有找到完全的、可靠的新能源技术解决方案。这就大大延缓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同时,他还介绍,日本、美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之路走得比较快,美、日等国在政策上是非常支持新能源汽车的,但他们现阶段也不具备产业化的条件。
准确定义新能源汽车
现在大家谈到新能源汽车的时候都比较笼统。周亮告诉本刊记者:“其实我们新能源汽车技术如果实现突破,那也是在不同的产品或者说不同的层面的突破。我们需要从功能上将这些区分开来,不是说新能源汽车一出来就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汽车。”他认为,将来新能源汽车会取得很大的发展,但传统动力的汽车仍将大有市场。中国在发展新能源汽车时需要准确的定义好这个概念,新能源汽车不能解决所有的使用需求,两种车都会有各自的市场,两条腿走路,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需求。受制于现有的技术和基础设施建设,像重型卡车的使用者现阶段不可能使用新能源汽车。但对于线相对固定且日行驶里程低于100公里的这部分人,可以引导他们去使用新能源汽车,进而拉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基础。

在现阶段,南京依维柯公司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在新能源技术方面进行研究,一方面
继续发展传统发动机、动力技术,提升性能、降低油耗。
据调查,北京市一天开车里程在100公里以下的人占到开车人总数的30%,而他们中的很多人都表示,如果有完善的配套设施,他们是十分乐意使用新能源汽车的。“如果基础设施的建设没有跟上,相关的技术没有突破,新能源汽车发展从何谈起。”周亮不无忧虑地表示。
全面发展
对于如何发展南京依维柯汽车有限公司的新能源汽车,周亮坦言:“我们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有三个方向:第一是纯电动车。在世博会上游行的花车中有23台就是我们的纯电动汽车,高端贵宾的接待使用的也是依维柯新能源车。我们的纯电动汽车技术已经接近了产业化的程度。 第二就是做插电式的。但我们的车也只是在应用层面,电池技术的发展超越不了电机、控制系统的发展。我们汽车发展受制于这些关键零部件的发展。第三是做弱混的。”不过他认为,当前他们的重点还是在对传统动力研究上,当然对节能技术也没有放松。在现阶段,他们就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在新能源技术方面进行研究,一方面继续发展传统发动机、动力技术,提升性能、降低油耗。
在经营层面, 南京依维柯主要就是做好“十二五”规划,重点发展商用车。除重卡之外,剩下的商用车品种要进行全系列的开发。周亮表示,今年南京依维柯要确保产量达到30万辆,争取达到40万辆,其中依维柯5万辆、跃进35万辆。在产品战略上也进行相应地调整,加速新产品的开发工作,特别是做好新一代产品的开发。“关于产品理念,南京依维柯有四个导向,法规导向、技术进步导向、客户需求导向、竞争导向。只有符合这四个导向的产品才是最佳的产品。”周亮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