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8日下午,财政部公布骗补企业名单,对5个典型案例予以公开曝光。苏州吉姆西、苏州金龙、深圳五洲龙、奇瑞万达贵州客车和河南少林客车五家企业上榜,工信部对上述5家企业停止执行中央财政补贴,并对吉姆西取消整车资质,要求其他4家把问题车辆从推广目录中剔除,追回补贴资金。
自2009年起,中央财政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予以补助,截至2015年底,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补助资金334.35亿元。2015年底,媒体曝出新能源车骗补现象严重,随着关注热度的升温,国家分三次大规模调查,财政部等四部委于2016年年初组织力量对93家主要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进行了专项检查。其中,查处新能源汽车有牌无车3547辆,涉及骗补金额101,021万元;有车无电19,158辆,金额187,510万元;关联方闲置涉及33家车企,共30,414辆;终端用户闲置涉及54家车企,未提车6093辆,已提车15,269辆。而据中汽协公布数据,201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33万辆,上述涉嫌骗补和违规谋补的车辆总数达到76,374辆,涉案车辆总数超过去年总销量的四分之一。而涉及补贴总金额92.707亿元,已占总补贴额334.35亿元的27.7%。
纵横点评:
骗补这件事的影响远不止骗了一些税费那样简单,而是更为严格的新能源整个体系都会受损其中,劣币驱逐良币,值得我们深思。现在,大家期待已久的“骗补名单”终于揭露,尽管这几家企业虽只是“恶意骗补”的典型,因为利用政策骗补的企业名单远远不止5家。但这份调查结果的出炉,是在净化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环境,希望大家用敬畏之心对待国家制定的每项新能源汽车政策。这对行业整顿行业秩序、规范健康发展是一件好事。而随着以后补贴逐步退坡,新能源汽车产业能否不依赖政策、只依靠法律法规和市场需求来拉动增长,这才是大家真心期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