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汽车纵横>正文

气囊市场格局调整自主品牌能否分到羹?

发布时间:2015-09-18

 

 
 
本刊记者 陈琼
 
高田客户大量流失谁是受益者
 
近日高田公司公布的今年第一财季(4.6月)财务报告称,得益于美国、印度以及东南亚市场的销售额增长,该公司实现了盈利。但业内专家认为,这并不能改变高田未来被整车客户抛弃的命运,随着追责的继续推进,高田或将因“召回”赔偿而导致破产。
 
受其影响而发起召回的车企也在逐渐降低对高田的依赖性,开始选择其它供应商。其中本田大约需要2450万件替换件,去年该公司已经表示将向奥托立夫以及大赛璐采购。而菲亚特克莱斯勒公司则表示将永久性地选择天合作为气囊供应商,采用另一种气体发生器设计。此外丰田、马自达、日产、三菱以及斯巴鲁等车企也均表示将选择其它供应商。
 
在中国汽车市场,高田、奥托立夫以及天合等外资企业占据了80%以上的安全气囊市场份额。国内企业方面,锦州锦恒近几年发展较快,市场份额占11%12%,东方久乐等四到五家气囊企业占据了不到10%的市场份额。
 
锦州锦恒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成明分析,国内自主气囊企业在技术研发和产品工艺上有很大提升,但从市场规模和品牌影响力来说,同外资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依此来看,高田问题气囊引发大范围汽车召回之后,整车企业给予国内气囊供应商的机会并不多。
 
气囊采购环节更加严苛
 
数据显示,汽车行业整体销量增长速度下滑,自主品牌整车企业市场份额回升仍有压力。国内气囊企业配套以自主品牌整车企业为主,给合资企业配套的数量增长有限。目前,国内自主气囊企业的成本优势越来越小,技术成熟度、产品一致性和品牌影响力是各企业现阶段的努力方向。
 
实际上,尽管国内汽车销售总量增速放缓,但市场对安全气囊的需求量增速不减。随着消费者安全意识的提升,单车匹配气囊的数量在增加,技术也更加先进。“高田事件”的搅局,让整车厂对主被动安全零部件的采购标准更加严苛。“从当初靠低成本占市场,到今天的以技术、品质抢市场。十年来,国内安全气囊企业成长不易。今年上半年,锦恒成为大众汽车的A级供应商,有助锦恒继续开发合资品牌客户。”赵成明介绍。面对外资安全气囊企业不断在中国市场加大投资,国内安全气囊企业的确有很大的压力。目前,包括锦恒在内的国内主要安全气囊供应商的产品价格,与外资企业差距缩小。未来必须持续加大技术储备、试验设备、制造设备的投入,才可与外资企业同台竞技。
Copyright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京ICP备0503030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809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莲花池东路106号汇融大厦A座15层 邮编:100055 办公信箱:autoreview@caam.org.cn 电话:010-63979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