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汽车纵横>正文

电装的新课题

发布时间:2014-10-09

本刊记者 曹晓昂

 
尽管早在2006 年,电装就在中国成立了上海技术中心,并在2010 年进行过迁移和扩充,但是为了应对逐步扩大的中国市场的需求,进一步强化其在中国的本地化研发能力,电装重新投资并建立了包括综合实验楼在内的上海新技术中心,2014 年7 月, 该技术中心正式投入使用。
而在事实上,随着日系车企业在中国市场逐渐陷入被动,对于电装来说,投资为72 亿日元(约人民币5.5 亿元)的电装(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上海技术中心的成功开业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事。在电装上海技术中心开业典礼上,电装(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新任董事长兼总经理村上幸彦带领的电装(中国)新一届管理团队悉数亮相,并且接受了《汽车纵横》的专访。
 《汽车纵横》:能否简单介绍一下电装的上海新技术中心?
吉田泰之:面对不断扩大的中国市场,为进一步扩大在中国的事业,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竞争力, 电装投资72 亿日元(约人民币5.5 亿元)对位于上海的技术中心进行了迁移和扩充,并新建了风洞等大型评定设备,今后,上海新技术中心的人员将增加到500 人以上。
《汽车纵横》:电装为什么要迁移和扩充上海新技 术中心?
吉田泰之:随着中国市场整车厂家本地开发的不断发展,如何提高产品的价格竞争力成为电装的新课题。本次上海新技术中心的迁移和扩充,主要是为了扩大和加强电装在中国市场设计开发领域的对应能力,建立可以满足客户需求、有利于在中国进行本地化开发、自主开发的体制。电装将以上海技术中心为中心,准确把握顾客和市场的需求,开发符合市场需求并具有高度价格竞争力的产品。今后,我们将推进适应中国市场需求的设计和完全本地化、自主设计的研发活动,向客户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和更具竞争力的产品。
《汽车纵横》:您谈到在中国,电装面临新的课题,那么此次扩建的上海新技术中心将承担哪些工作?当前,上海新技术中心正在进行的、来自中国市场的项目具体有哪些?
吉田泰之:我们将制订长期和短期的目标分步实施。首先是短期的目标,这个目标是以上海技术中心为中心,建立各个事业部在中国的本地化的开发体制。此外是设立长期目标,我们现在考虑的是要到2020 年,逐渐完成电装在中国的本地化开发能力,使中国这边的开发是一个自立化的开发。
过去,我们的相关政策,主要集中在提高汽车经济性,也就是说,要让汽车的价格上有吸引力, 所以到目前为止,我们所引入的技术,大都集中汽车厂商所需要的常规性的技术方面,但今后我们会有一些改变,会集中到节能与新能源等方面,我们要在相关技术领域达到世界比较顶级的水平。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我们必须要把最先进的技术导入到中国市场来。比如说,低油耗和低排放的技术来组成的汽油、柴油动力控制总成系统,包括混合动力、电动车这些车型的能源控制系统等。
我们在中国本地正在推进以系统开发为目标的活动。电装不管在什么地方,都秉承我们要跟客户一起进行开发的理念,即使在中国这边,我们在中国市场,也是一直都致力于推进和客户进行共同开发,从2006 年我们在中国设立技术中心以后,我们不断导入了许多技术开发部门,来达到和汽车厂商共同开发这样的目的,也进行了一些活动的推进。具体来说,我们现在有车辆空调,有引擎能源控制管理系统,还有冷却相关的系统,以及起动机等,今后电装会导入更多技术和产品到中国市场来强化和本土汽车厂商共同开发的能力。
除此之外,由于现在中国的道路越来越拥挤, 我们也在考虑开发如何避开交通堵塞和交通管制的相关系统产品,还有防止车辆事故发生的安全控制系统等。我们认为,安全系统在中国也会有很大的市场需求,所以我们也在积极推进这个部分的开发。总之,电装将持续推进符合市场需求以及立足于本地的设计体制。
今天大家参观我们的技术中心应该也有看到, 我们电装在安全领域,比如自动安全驾驶、自动泊车,还有车道保持,以及行人回避等这些技术上都是拥有相应产品的。但这样一些相关技术如何导入到市场,真正拿到市场上,其实还是要跟相关地区的法律、相应的工作环境都有紧密联系的。在这些方面,我们会继续做相关的开发活动。
具体来说,首先在相关产品方面,我们有车辆环境试验的传感器,我们还有方向盘、踏板和刹车等一些车辆控制研究的相关产品。比如,在汽车的自动驾驶过程当中,如果前面出现了障碍物,我们有在障碍物前面直接停止的技术。我们还有在夜间行车的时候,可以远距离快速检测到路边的行人这样的技术,而且,当有物体接近我们的车辆时,可以使我们的车辆自动停车的技术。这些技术的相关产品主要是在我们日本本社进行开发的,我们也将拿到中国,在中国高速公路上进行路试。
《汽车纵横》:据了解,电装在全球有8 个技术中心,那么上海技术中心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吉田泰之:我们上海技术中心的定位首先是立足整个中国市场,而在中国市场的定位,是作为技术整体的统括开发管理的定位。从全球电装的角度来看,上海技术中心主要有两个作用,首先是把我们在日本本社已经开发出来先进的技术,包含先进技术的产品拿到中国市场,以适应中国市场的特征,开发出更适合中国市场因地制宜的产品。第二,我们有一些全球性的项目,这也需要我们上海技术中心和海外相应的技术中心共同对应。
电装现在在全球一共有八个进行技术开发的研发中心,但在新产品技术开发上,我们并不是每个研发中心自己只做自己的,我们是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开发的。从全球观点来看,我们看整个全球我们的客户需求是什么,我们捕捉到客户需求之后,紧密频繁进行相互之间的企业信息的沟通,然后就可以避免开发相同或者相似的东西,不做同样重复的开发。
此外,电装并不是单纯做单纯产品开发的供应商,我们也希望站在我们汽车厂商立场上,来考虑这个市场,立足于车辆整体的视野来看汽车厂家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并做一些物品的开发,也就是说我们希望可以将各个物品有机整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系统开发商。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我们新的上海技术中心也导入了这样的一些设备,比如在车辆整体系统开发上,我们现在导入的设备有试验室,有台架发动机,还有高低温的试验设备等。
《汽车纵横》:近来日系车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发展趋缓,这种趋势对于电装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是否有影响?你们将如何应对?是否会进一步发展中国本土的客户?
村上幸彦: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先介绍一下电装的历史。电装是1949 年从丰田脱离出来的,当时丰田对于电装说,你不许用丰田的名字,因为你不能光做日系,不能光做丰田,你要做世界的品牌。也正是因为这种精神,我们一直不但以丰田为重要的客户,也在不断开发新的客户,为做优秀车辆贡献我们的技术力量。
在日系里面,其实我们客户也非常多,除了丰田, 还有本田、铃木、日产等,而来自欧美客户中,我们现在有大众、宝马和通用等,我们还在不断扩大着我们的视野。不过要开拓日系以外的客户,比如德国厂商,作为日系厂家,我们要开拓德国厂家的生意确实是非常困难的,但我们还是在不断开拓欧美客户。现在大众和奥迪也都是我们非常好的客户。根据我们了解到的情况表明,现在奥迪就非常认可电装的技术,现在大众正在进行转型计划,我们之间也是很好的合作伙伴。仅仅依靠降低成本是很难达到世界级整车企业的要求的,而且整车厂商采购方针也是不断变化的,所以能够打进它的采购圈,对我们来说确实是很重要的。现在我们和美国通用、福特已经结成战略合作伙伴。虽然进入欧美企业采购单对我们来说有困难,但是现在通过努力,我们在不断提高电装的品牌知名度,打开我们的市场。其实在全球市场来说,我们的欧美客户,从市场份额来说并不低,我们认为对于欧美市场来说,我们有足够的供给能力。
具体到中国市场,从丰田在中国的发展情况来看,我认为无论是生产还是销售都是有提高的,可能速度来说不是很理想,但2014 年,我们销售计划是250 亿人民币,这个计划比起2013 年实际销售额大概提高了20%,照目前情况来看,这半年我们是照着计划顺利完成目标。具体来说,在各个产品领域,尤其在柴油机供给方面的发展特别比较快的,这可能是跟国家的相关法规,尤其是国4 强力实施有关, 也就是说,从今年6 月份开始增长速度提升非常快, 我们预测在今后也会有大的发展。
电装最早是从丰田独立出来起家的,电装也一直把丰田作为我们最重要的客户,这个观念是不会改变的,但是在此同时,我们也希望在中国,向更多的自主品牌,以及到中国来发展的欧、美包括韩系品牌做出贡献,建立更多的合作伙伴,这是我们的梦想。具体来说,比如中国的八大品牌,在北方的长春,南方的广州、重庆,我们都建立了相应的销售组织。我们电装中国中期计划来说,是计划把日系比例降到50% 以内,尽可能扩大在中国、欧美和韩系客户的比例。
关于电装是不是要尽力扩大中国自主品牌的客户,这个回答是肯定的。像刚才也介绍了,中国市场规模是毋庸置疑的,现在已经达到两千万台的生产规模,据预测,到2020 年会达到三千万台,在这么大的市场上,我们也想做出我们电装的贡献。在电装长期方针里面,有一句口号,叫做“守护地球与生命,为下一代创造美好的未来”,具体来说, 我们在环保和安全方面,投入了很多的技术力量。要实现我们的口号和目标,当然只有日系、欧美、韩系是不够的,必须包括重要的中国市场。实际上我们现在已经和自主品牌有了产品开发的合作,将来我们也会不断加大这个力度。在中国自主品牌开发方面,我们现在的一个基本方针就是提供有附加价值的产品,但是在中国市场,附加价值能不能被认可,主要还是成本的问题,怎么能够让成本问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认为一个原则就是准确的把握现在的需求,开发产品,打开市场。

Copyright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京ICP备0503030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809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莲花池东路106号汇融大厦A座15层 邮编:100055 办公信箱:autoreview@caam.org.cn 电话:010-63979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