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纵横>正文
发布时间:2013-12-12
实习编辑 于杰
市场的波谲诡异取决于各种各样交织互扰的因素,但是,衡量市场好坏的标准只有一个——销售数据。尽管一直以来,在日系和德系车夹缝中生存的美系车并不是中国汽车消费者眼中的“香饽饽”,但是毫无疑问,截至今年10 月份,美系车是中国汽车销售市场上的大赢家。在整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时候,美系车拿到的漂亮成绩单,到底是源自幸运,还是努力?作为美系车代表的通用汽车和福特汽车,又是如何在中国市场上施展拳脚的?本期企业聚焦,我们一起领略。
幸运还是努力?幸运还是努力?
政治事件、经济危机、策略调整、政策变更??一个市场的波谲诡异取决于各种各样交织互扰的因素,有可能有一个因素主导全局,也有可能有一些被人忽视的原因暗中作祟,但是,衡量市场好坏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销售数据。
数据很客观,现实很残酷。从今年中国汽车市场上各大跨国车企的销售数据可以看出,以丰田为首的日系车显然仍未走出去年钓鱼岛事件的阴影,尽管丰田仍然是今年上半年的全球销量冠军,也尽管丰田9 月份单月在华销量陡然飙升了63.5%,但是累计销量下滑的红字依然残酷地提醒着日系车在中国这个大市场表现差强人意的现实。作为进驻中国30 年,在中国像“苹果”一样被膜拜被记忆的汽车品牌,大众的销售业绩依然很拿得出手,但是近两年来逐渐被关注并在今年“3.15”晚会被重点踢爆的大众汽车DSG 故障事件,俨然成了大众甩开膀子继续跑的障碍物。可能,大众还需要端正之前趾高气扬不愿低头认错的态度,好好安抚一下不再容易被忽悠的中国消费者,才能攥住那看似靓丽的成绩单吧!除此之外,更加显而易见的是,强势的通用依然无人能敌,坐牢冠军的宝座,同时,福特以黑马的姿态飞快攀升。
好吧,既然日系的失势尚未挽回,德系隐忧尚存,那么,美系的良好表现看似部分是拜日系的“倒霉”和德系的“不小心”所赐?
众所周知的是,美系车不像日本车那么经济环保,也不像德国车那么精工细造,美系车的优点和缺点几乎同样突出——动力强但是油耗大,笨重但是结实耐用。不幸的是,中国汽车市场发展初期,价格、油耗、性价比等因素是早期只买得起一辆汽车并且准备开一辈子的大众消费者考虑的首要因素。但同时幸运的是,当汽车市场日趋成熟,人们开始更趋向于驾车的享受而不仅仅是把汽车当做“劳动力” 使用,动力、外观、舒适度等因素便会逐渐操控人们的选择。有调查显示,今年的美系车热恰好迎合了正在逐渐壮大的“90 后”购车族群的消费观念和价值理念。
这么一来,美系车仿佛占尽了天时和地利,不仅像是媒体口中得利的渔翁, 更像是鱼与熊掌兼得的幸运赌徒。但是,在这么一个硝烟弥漫又变幻莫测的战场上, 三足鼎立的局面既已形成,谁家再想多分得一杯羹都是难上加难,每一次致胜的突围恐怕都蕴藏着各种因素,而不止是幸运二字可以回答的。而且,美系车说不定会跳出来反驳:你们知道美系车有多努力吗?
不过,不管是幸运使然还是努力的结果,消费者们要的是车,专家们研究的是数字,我们则希望了解美系车到底在中国汽车市场上做了什么。
2012年:
◎ 通用汽车在华销量为285万辆,同比增长14.7%; (含柳微生产的、技术源自日本的微型车)
◎ 大众汽车在华销量为215万辆,同比增长25%;
◎ 日产汽车在华汽车的销量为118.15万辆,
同比下降5.3%;
◎ 丰田汽车在华销量为84.05万辆,同比下降4.9%;
◎ 福特汽车在华销量62.22万辆,同比上涨21%;
◎ 本田汽车在华销量为59.86万辆,同比下降3.1%。
2013年上半年:
◎ 通用汽车在华销量近160万辆,增长近10.6%;
◎ 大众在华销量为117万辆,同比增长19.4%。
◎ 丰田汽车在华销售了41.7万辆汽车,同比下滑5.8%;
◎ 福特汽车在华销量40.8万辆,同比增幅达47%;
◎ 本田在华销量为31.7万辆,同比下滑3.2%;
◎ 日产汽车在华销量为59.2万辆汽车,同比下滑8.3%。
自从2009 年中国汽车销量突破一千万辆首次超越美国,世界第一汽车销量国的宝座自此就没有旁落过。中国车市欣欣向荣之象已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了,中国车市这块肥肉自然也是全球车企垂涎争抢的。聪明如大众, 30 年前打开中国汽车市场的艰辛或许早已被世人淡忘,但如今依然令国内外车企眼热的销售业绩无疑是对大众超前眼光的超值报偿。相比早在1984 年成立的上海大众,野心勃勃热衷于扩张的美国车企显然迟了一步。直到1997 年上海通用建成投产,山姆大叔在中国的汽车之路才真正意义上正式开始。
通用:以引领者的姿态
进驻中国后,通用一路高歌:自投产之日起销量连年攀升的上海通用在2005 年登上了中国乘用车市场销量排行的榜首;成为中国唯一一家在投产后8 年内产销超过100 万辆的企业;是唯一一家连续5 年当选“中国最受尊敬企业”的汽车企业;甚至被当时的媒体称为中国汽车工业的鼎足力量。没有大众那样的先发优势, 通用并不害怕。前通用中国总裁墨斐说, “作为全球销量第一的汽车公司,我们有自己的资源优势。”更何况,当初在美国汽车界初试锋芒的时候,通用同样是面对着福特这个强劲而又庞大的先行者。
那么,当年在中国初试水温的通用到底凭了什么?
品牌
营销是通用的拿手绝活,通用成熟的营销理念和营销体系,为上海通用成功打响第一炮奠定了基础。20 世纪末的中国车市经济型轿车和中档车竞争激烈,通用于是选择走高端路线——将旗下成熟的别克车型引入中国。接下来就是一气呵成的品牌打造。有着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别克,在当时的中国并不为人熟知。为了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其在中国市场的品牌影响力, 通用为别克进行了从线上到线下,从产品到服务的全套品牌包装。于是,别克成为中国第一家品牌专卖公司,第一家建立客户关系营销网络的公司,第一家用网络和客户交流的公司,第一家网上登记卖车的公司。清晰的市场定位,统一的专卖店标识,热情周到的服务……当包括大众汽车在内的各路竞争对手还没来得及打造跨国汽车在本地的品牌营销概念的时候,通用已经先行一步,成功塑造了别克品牌在中国的新定位并获得了巨大回报。
在整合的统一的品牌打造和本土化推广中,通用的服务项目不得不提。2002 年11 月,上海通用推出别克关怀(Buick Care)服务品牌,中国第一个汽车服务品牌也由此诞生;2004 年该品牌又在国内首推“菜单式保养”的服务,提供更加专业和便捷的套餐式服务;2004 年,开展了全程一对一顾问服务,给予高端车主特殊贵宾的礼遇,大大提升了品牌服务层次。
产品
“不同的钱包,不同的目标,不同的车型”,通用带着它引以为傲并以之一举超越福特,赢得了世界的理念,进入了中国。上海通用同样凭借“多品牌、全系列”的市场战略在国内汽车行业首开先河,取得了巨大成功。从顶级豪华车、进口高档豪华轿车、中高档轿车、多功能车到紧凑型轿车的各个主要细分市场, 通用确实把手伸向了每一个潜在消费者的钱包,这么多品牌的产品线远非竞争对手可比。
研发
1997 年6 月,通用再一次抢占先机,与上汽合资组建了我国首家中外合资汽车设计开发公司——泛亚。此后,泛亚对通用汽车在中国的本土化推进起到了如虎添翼的作用。2012 年10 月,通用汽车中国前瞻技术科研中心二期工程正式落成。2013 年6 月凯迪拉克专属工厂及泛亚汽车技术中心(金桥)奠基。通用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的一系列动作,不仅有利于其品牌在中国本土的适应力、消费需求响应力,更是将中国纳入了其国际战略的一部分,而且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而加以资源投入。通用汽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瓦格纳曾对媒体说,“中国是通用汽车的第二大市场,10 年后有可能会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因此通用希望投入更多的力量,加强通用汽车在本地的生产能力。”而自去年开始,中国就已经超过美国成为通用汽车最大单一市场。瓦格纳的预言得到了印证,通用的中国策略似乎也选对了方向。
合作
瓦格纳说,“我们如果要想在一个市场上获胜,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自己当成一个本地的企业。”而通用的做法是,用足够的信任和有利的总部资源支持赋予上海通用最大的独立性,以及,对其中国合作伙伴——上汽集团的战略动作提供实质性的帮助。由于通用总部的信任,中国的通用团队成功将别克等品牌植入中国人的心里,由于通用的鼎力相助,上汽集团在2002 年收购了烟台大宇的部分股份,还因此获得了中国汽车企业首次真正走出国门的美名。
而与老道的通用相比,同为美国车企巨头的福特和克莱斯勒显然没有领会“合作”的真谛。
眼光
通用开启的引领模式还不止于自己创造的中国车市的种种第一。自初期的别克在中国获得成功之后,奥迪A6、本田雅阁、帕萨特也接踵而至,高档车市场的竞争日渐白热化,别克开始受到挤压。通用开始寻找新的着力点。20 世纪末的中国汽车市场虽然经济型轿车不在少数,但是总体以价格便宜取胜,几乎没有品质可言。看准了这一点的通用, 转而将触角伸向了低端经济型轿车市场, 别克赛欧的推出再次引爆了国内汽车市场。除了产品战,还有价格战。2004 年5 月,上海通用出人预料地宣布全线降价, 又给了其它车企一个措手不及,仅1 个月后,通用便取代大众第一次成为中国车市的月度销售冠军。通用的眼光,不可谓不准,通用的动作,也不可谓不快。
汽车金融
破产重组是通用的伤疤,重组后的新通用的战斗力却似乎不输往日,风格也一脉相承。至少在中国市场上,通用一直在挖掘一个又一个的新商机。或许, 通用总能够比其他车企先一步看到未来的车市光景,又或者,在别人蠢蠢欲动犹豫不决之时,通用总是出手最快的那个。
毋庸赘述,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已经是,现在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也会是,但是,当2012 年我国的汽车销量达到1900 万辆的高峰的时候,整车市场的发展速度开始放缓,进入了专家们口中所谓的“微增长”期。于是,各国内、国际、合资、跨国车企纷纷开始调整战略,再度细分市场研发新车型,企图在越来越小的蛋糕上吃上比别人大的一块。此时,当其它车企徘徊在“小蛋糕”前抓耳挠腮苦苦思索如何下手的时候,通用却已经早早将视线转移到了“小蛋糕”后面的一块几乎完整的未被注意到的蛋糕上——汽车金融。
麦肯锡报告指出,未来7 年里,新兴市场将占据汽车总利润的三分之二左右, 其中中国将贡献全球新增利润的一半以上。目前,尽管中国汽车市场的整车销售绝对值依然可观,但汽车售后服务、二手车买卖、汽车金融等市场的前景更加诱人。
仅仅专注于产品的研发和制造,从来不是通用的风格。早在2004 年,通用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就与上海汽车集团财务有限公司和上海通用汽车共同组建了上海通用汽车金融有限公司,是中国第一家专业汽车金融公司,专门为通用汽车的客户及其汽车经销商提供融资服务。在汽车产业发展基本成熟的美国,二手车市场和汽车金融产业已经占据了汽车产业的重要比重,但是,在后起的中国市场,“汽车金融” 这个词在几年前还是个新鲜词汇,在整车市场进入缓行期的今天,我国的汽车金融市场依旧没有被足够的挖掘。截至去年底,上汽通用汽车金融已经为中国汽车行业的6000 多家4S 店提供了汽车金融服务, 是目前中国汽车行业最大的一家线下的渠道商。除了为自家品牌提供服务,上汽通用金融还为其它一百多个汽车品牌提供汽车信贷服务,并且在三年前成立了电商部门,通过网站销售消费信贷合同。
或许汽车金融并不能算是通用的“新牌”,但是在中国汽车市场逐渐趋向成熟, 整车市场发展逐渐放缓,市场发展的重心必将开始向售后市场转移。通用早早布下的局,也势必会逐渐挥发它的效力。
如果说通用汽车具有超前的眼光和行动力,也不完全正确,其实,作为汽车金融行业的翘楚,福特才是当之无愧。但是, 在中国这块大蛋糕上,通用却吃到了第一口。
通用汽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瓦格纳曾对媒体说,“ 中国是通用汽车的第二大市场, 10 年后有可能会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因此通用希望投入更多的力量, 加强通用汽车在本地的生产能力。”
福特:迟到者的“觉醒”
1994 年与通用争夺上汽的合作项目时福特败下阵来,此后,福特便一直寻找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 1995 年福特参股江铃,直到2001 年与长安合资组建长安福特,福特才正式开始驶入中国。
开局
尽管福特汽车在中国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1913 年,但是,福特真正进入中国市场实现量产却是在八十多年后。而且,尽管福特慢了半拍,但是却似乎并没有大施拳脚的意思,与在中国市场上迅速扩张的通用不同,福特的推进有点慢吞吞。2010 年福特汽车全球总裁兼CEO 艾伦·穆拉利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过去十年,福特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没有那么高。”原因可能各种各样,但是结果可想而知:福特在中国单薄的产品线饱受业内人士诟病;福特漫不经心的市场表现惹得其合作伙伴长安集团心存不满;最重要的是,福特自己错过了中国车市井喷的黄金十年。
在美国车企破产危机中幸存下来的福特,变卖家产、整顿内务、拆借资金、调整战略,2009 年,福特把其亚太非总部从泰国迁到中国上海,人们意识到:福特真的开始重视中国市场了。
但是,治愈多年沉疴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尽管福特信誓旦旦的表示要把最好的产品和技术拿到中国,改变福特在中国市场的落后局面,而局面,却未能如福特所愿。
2009 年,长安福特销量同比增长47.8%,低于乘用车市场平均增速0.4 个百分点;
2010 年,长安福特销量同比增长31.8%,低于乘用车市场平均增速2.8 个百分点;
2011 年,长安福特销量同比增长仅5.4%,低于乘用车市场平均增速8.7%。
尽管靠大幅增长的市场需求拉动了部分销量,但长安福特汽车销量增速均略低于乘用车市场的平均增速,且差距在不断加大。
重新布局
尽管福特硬撑着不断向外界表示对中国市场的前期表现基本满意,又或者穆拉利以福特对中国市场不够重视为托词,人们看到的是,那个在世界市场上所向披靡, 在空前繁荣的中国车市却远远落后于通用、大众,甚至丰田、本田和日产的疲软无力的福特。更何况,福特恐怕更加说服不了自己吧。
2011 年4 月份,福特应该是真的坐不住了,“1515”激进扩张计划由此诞生: 从2011-2015 年,在中国市场完成15 款新车的投放规模。
丰满产品体系:在过去的10 年间, 长安福特仅仅投产了福克斯、蒙迪欧、嘉年华和S-MAX 四款车型。单薄的产品线一直是福特在中国市场的短板。1515 计划宣布之后,福特在北京车展一举推出了四款SUV——翼搏、翼虎、锐界以及探险家,打响了绝地反击的第一炮。不得不说的是,SUV 在2001 年的中国市场几乎处于无人问津的境地——每卖出100 辆车仅有4 辆是SUV, 但是2011 年SUV 的市场份额已升至乘用车市场的10% 以上, 更不用说近两年的火爆态势。如此看来, 两年前福特的SUV 牌,貌似是押对了宝。除此之外,新福克斯的引入也为福特此后的“大跃进”立下了汗马功劳。
扩大产能:产品线延长,基地产能也要增加。重庆一、二工厂65 万辆的产能显然不能满足福特2015 年在华年产能翻一倍、长安福特马自达年总产能超120 万的目标需求。2012 年4 月,长安福特马自达汽车宣布在重庆投资6 亿美元扩建生产基地;两周后,福特再次宣布,在杭州投资7.6 亿美元建设一个全新的整车厂。
技术投入:2011 年底福特曾发布了动力总成战略,即,长安福特将在2015 年之前,引入20 款全新发动机和变速器, 全线升级旗下产品的动力总成系统,使消费者在尽享驾驶乐趣的同时降低油耗和排放。到2015 年,长安福特各款车型的平均燃油经济性将提升超过20%,同时减少超过20% 的二氧化碳排放。
网络扩展:到2015 年,授权经销商的数量将拓展到680 家。
从产品、技术到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的一系列大刀阔斧的动作,福特无疑对中国市场用了心。
初显成效
“1515 计划”好像得到了报偿。
2011 年年底,福特在华市场份额为2.5%, 2012 年年底,比例提升至3.2%,今年1-9 月份,福特在华累计批售达到64.8 万辆,较去年同期增长51%,9 月单月批量达9.6 万辆, 较去年同期增长61%,成为今年中国市场销量增速最快的大型车企。有外媒预计,今年年底, 福特有望在中国市场份额达到5%,在中国汽车市场的厂商销售榜单中超越丰田和本田。
可以说,2013 年中国汽车市场上的福特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自我超越,突破了自己十年来保守的中国路线,并且尝到了这次用心突破的甜头。但是,相比营销技艺深厚、产品充实、网络密集的通用,在中国市场品牌基础深厚的大众,福特的道路“其修远兮”。
福克斯的成功
早在2005 年福克斯引进中国汽车市场之初,就有业内人士指出,此举将为中国汽车消费者带来福音。果不其然,福克斯顺利进入消费者选择的主流队列。自2012 年4 月新福克斯上市后,我国、乃至全球市场立时达到了和谐统一,汽车销量排行榜首席位置江山轮流坐的局面戛然而止。2012 年,新福克斯荣登全球销量冠军,在中国市场上,直到今年,新福克斯也一直坐稳轿车销量的头把交椅。可想而知,新福克斯在中国市场的成功, 为福特的全球业绩贡献了不小的力量。
在中国汽车市场上,论营销,福特不如通用,论品牌积淀,福特不如大众,新福克斯的成功,只关乎“产品”二字。从新福克斯身上, 福特家族忠于技术和品质的实实在在的产品战略依稀可见。无论从价格、动力、安全性、操控和外形方面,新福克斯的表现都是可圈可点的。不过,相比老款,新款福克斯略微加大的车身尺寸并未体现在车内乘坐空间上, 后备箱反而更小了,实用性大打折扣。瑕不掩瑜,福特对消费者需求精准的把握,和对年轻人审美观和消费观念的倾向在新产品上表达的十分清晰,这也应该是新福克斯销量不断攀升的重要原因。
美系车的辉煌与失落
曾几何时,福特汽车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通用汽车在全球所向无敌,被誉为“轮子上的国家”的美国,其汽车产业堪称全球汽车界的“风向标”。 如今的美系车似乎在百余年的起伏中失掉了昔日的绝对辉煌,但毫无疑问它们依旧是汽车市场上不容忽视的一支劲旅。美系车在中国或成熟稳健、标新创异,或轻慢固执、估量不足的表现,无不是其跌宕发展史的承袭与折射。那么,我们不妨再度回首,看看美系车在全球汽车界经历过怎样的辉煌与失落。
美系车的辉煌与失落
曾几何时,福特汽车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通用汽车在全球所向无敌,被誉为“轮子上的国家”的美国,其汽车产业堪称全球汽车界的“风向标”。 如今的美系车似乎在百余年的起伏中失掉了昔日的绝对辉煌,但毫无疑问它们依旧是汽车市场上不容忽视的一支劲旅。美系车在中国或成熟稳健、标新创异,或轻慢固执、估量不足的表现,无不是其跌宕发展史的承袭与折射。那么,我们不妨再度回首,看看美系车在全球汽车界经历过怎样的辉煌与失落。
从1903 年一个汽车业巨头“福特”的诞生,再到另一个汽车业巨头“通用”的问世, 用了5 年时间。5 年后的1908 年,是通用和福特竞争的开端,也是美国汽车产业辉煌的开端。
平民路线vs 多种多样
在第一量六缸K 型高端轿车的尝试失败之后,福特创始人便坚定了“生产适合大众的低价汽车”的想法。1908 年,福特经典T 型车以其低廉的价格(825 美元), 结构简单、驾驶方便和可靠耐用等优势,一经问世就俘获了千万美国人的心,以第一年10660 量的产量创造了当时汽车业的销售记录。除了不断压低售价之外,福特公司还采用现代化的大规模装配作业线以压缩单位生产时间降低成本,并且广设销售网点。这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决策及其成功的实施,使得福特汽车在又一个5 年的时间里产量达到了全美汽车产量的一半。
与目标专一“一切为了大众”的福特制造不同,晚生5 年的通用并没有模仿福特的成功脚步,可以说,不仅是没有模仿,而且是完全相异。市场发展之初本来就包藏着无数的机遇,蕴藏着无限的可能。野心勃勃的通用一开始就瞄准了全市场, 启用“不同的钱包、不同的目标、不同的车型”的战略,通用一些列兼并扩张,企图将高低端市场一网打尽。而且,它似乎真的做到了。在不到10 年的时间里,通用汽车拥有的品牌和车型远比其他任何汽车制造商都多,并且在十多个国家开设了装配厂,成为全球性公司。并且,直到2008 年被丰田超越之前的75 年里通用一直是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商。
变,变,还是变。
专业和专注可以成功,像最初的福特;多面和多样可以成功,像最初的通用;
但是,固步自封、过分自信、忽视消费者需求,就一定会被市场撇在时代车轮之后。
无论是对于将汽车这个最初的上流社会奢侈品请下云端请入平民世界的福特,还是依靠有序的全球化战略、满足消费者多样需求而迅速扩张壮大的通用,机遇常有,危机亦常有,相时而动才是生存之道。不过,道理通常是简单的,但是作为一个成熟乃至成功的企业,任何变更都像是对王权的挑战,并没有想象中的容易。“变则通,通则久”,这不是可能,简直就是一定的。介于“变”与“不变”之间的权衡,几乎贯穿了全世界每个企业的成败,美国车企自然不例外。
20 世纪20 年代,坚持只生产黑色车辆,为了维持低价拒绝引入新技术,种种保守的经营之道使得福特T 型车的辉煌维持了不到10 年的光景;注重扩张速度和范围而内部管理一团乱的通用,也一度陷入几乎瓦解的状态。幸好,福特公司最终接受创新起死回生,而重新调整管理体制创造了“斯隆”管理模式的通用,不仅及时自救并从此超越了福特,而且竖立了管理学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五六十年代是美系车的黄金时代, 经典车型层出不穷。例如设计夸张酷炫的凯迪拉克、克莱斯勒300C、福特维多利亚皇冠等等。紧接着,一个石油危机来临, 又一个石油危机来临,以“油老虎”著称的美系车销量开始缩水。怎么办?通用决定与丰田合作,无非是为了减少油耗,提高品质。美系车的反省革新,再一次使其回到了第一的位置,生产规模也突飞猛进。90 年代的三大美国车企似乎复活了50 年代的辉煌。
接下来又是一轮飓风暴雨般的扩张运动,然后,石油价格降下来了,三大车企在生产大型SUV 和皮卡,石油价格涨上去了, 三大美系车企依然在生产SUV 和皮卡。于是,可想而知,经济危机到来,忽略了小型车市场的美系车再次遭遇滑铁卢,而且这次滑得相当厉害:市场占有率大幅下降、股票缩水、评级降低。直到2009 年通用申请破产,美国政府出手相救,福特甩掉了许多子品牌,克莱斯勒和菲亚特合作,一切才又重新回到正轨。
过度的扩张
美系车的发展带有美国人的气质,比如对技术的钟爱,再如, 对扩张的热衷。除了一开始就通过蚕食吞并壮大起来的通用,后起之秀克莱斯勒,连最初坚持只生产黑色低价汽车的福特也加入了扩张的行列。对通用来说,多品牌战略曾是助其在市场上所向披靡的杀手锏。但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2009 年,多品牌战略渐渐显露弊端:首先,过多的旗下品牌会直接导致品牌间界限的模糊,无形中削弱了品牌力;其次,独立运营的品牌之间难于沟通,在研发、制造、营销、服务等方面难于形成有效的整合,增大了成本; 第三,如果品牌过多,集中力量开发一款或几款具有代表性的强力车型也会相对困难的多。有人认为,这是通用不敌丰田的原因,还有人认为,这是当初通用和克莱斯勒走向破产的根源之一。
经济危机下的美国汽车业危机着实给了美国三大车企沉重一击,在接受破产保护的重组过程中,通用不得不放弃了许多子品牌。福特作为三大车企中唯一拒绝政府帮助的公司,也经历了痛苦难熬的转型:削减旗下品牌、调整内部结构和全球战略。
处变不惊
2013 年,与美系车企傲人的销售业绩形成对比的是,7 月份汽车之城底特律申请破产,紧接着美国政府在我国人民举国欢庆的十一假期里宣布“关门大吉”。城市破产、政府关门,这些在中国人的字典里不可能出现的字眼,在美国人的世界里轮番上演,在外人看来,更像是一出出滑稽剧。
早在7 月份底特律宣布申请破产引起一片哗然之时,就有人为美国汽车业的前途担忧。然而事实证明,对于底特律的三个“翅膀硬了的孩子”来说,并非底特律破产了就是“老窝被端了”的死局。尽管通用汽车总部位于底特律市中心,但是通用方面表示公司日常运营和商业前景不会遭到城市破产的影响,而其工厂也早已迁至附近州县;总部不在底特律的福特和克莱斯勒的生产经营更加不会受到底特律申请破产的实质性影响。所以,当通用说底特律是自己的“家”,当福特在媒体面前信誓旦旦表示力挺底特律复兴,这一切都是“情分”,但恐怕也仅仅是情分而已。而对于这次的美国政府关门,有人戏称,影响最大的不过是诸多的国家博物馆和国家公园关闭。虽然听起来有点夸张,但是作为一个三权分立的国家,美国联邦政府对内的权利并没有外人想象的那么多大,甚至是很小的。历史上,美国政府关门更是如家常便饭一般平常。所以,美国自己的民众和企业恐怕都不如外人担心的厉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