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汽车纵横>正文

汽车史上的世纪传奇——1931 雪铁龙东方之旅

发布时间:2013-10-25

实习编辑 傅红叶

 

这是汽车发展史上最疯狂的一次远征。重走公元前328 年亚历山大大帝的军队走过的路;重走公元世纪末由犹太、阿拉伯和中国商人共同开辟的路;重走公元13 世纪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和他的父亲走过的路。一群来自法国的探险者们从地中海东岸的贝鲁特出发,一路东行,穿越喜马拉雅山,最终抵达北平。雪铁龙汽车历经10 个月的漫长旅程,行驶16000 公里,用生命谱写了人类远行的传奇。

简单的人把车用来代步,服务于工作和生活,别具一格的人用车来彰显车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广袤的亚洲土地上,雪铁龙的足迹走过一段段不平凡的路程。不安分的安德烈• 雪铁龙势必要在那个动荡时期的亚洲掀起一重重热浪。

整装待发

1927 年,安德烈·雪铁龙开始酝酿穿越南极大陆之旅。但由于穿越南极冰盖对车辆要求太高,花销也太大,这个计划最终搁浅了。但雪铁龙本人依然按捺不住冒险的冲动,沿着丝绸之路远征亚洲的计划被提上日程。在20 世纪初的西方人眼中,东方像蒙着面纱的少女,神秘而美丽,通往她的道路一定充满了刺激和挑战。

这支具有创新精神的雪铁龙团队足足筹备了三年。1931 年,沿途各国的通行许可证基本办齐,东方之旅已经万事俱备。雪铁龙车队将穿越中东半岛和喜马拉雅山脉,除了荒芜的沙漠和险峻的高原之外,还要穿越军阀混战的中国北部。更让人心里没底的是,雪铁龙公司并没有拿到前往新疆地区的通行证,这在后面的旅途中给车队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为了防范车队在雪崩或战火中全军覆没,探险者们分成两支车队分头从东西方出发。帕米尔车队从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出发,穿越中东半岛、印度克什米尔地区进入喜马拉雅山,翻越唐古拉山, 在新疆和队友会合。中国车队从天津大沽口出发,穿越中国北部到达喀什。帕米尔车队的领队是雪铁龙公司的副总裁乔治·阿尔德,他是雪铁龙的左膀右臂, 也是当年非洲之旅的组织者。队中有23 位成员,包括考古学家、人类学家、画家、机械师、医生、厨师和摄影师。中国” 车队的领队是年仅29 岁的海军上尉维克多·普万,他们由14 位成员组成。因为在中国的行程被认为是最困难、最危险的, 所以为了保证补给,雪铁龙公司在沿途的几个城市事先储存好了一些日用品、燃油和零部件。

雪铁龙产品设计师阿道尔夫·凯格雷斯专门为东方之旅设计了P21 型履带汽车,它们被分配给了中国车队。这些车是在C6F 型汽车底盘的基础上改进的,配备了缸发动机。此外,为了便于穿越高海拔的喜马拉雅山脉,凯格雷斯及其助手们还特别研制生产出了C4F 轻便型缸履带汽车,服役于帕米尔” 车队。根据当时的道路条件,半履带车肯定是最合适的选择,沙漠,浅滩,山地, 全地形适合,而且平地行进的速度较快。探险车辆的发动机都可以在涉水深度不超过英尺时正常行驶。雪铁龙的远征车经过特殊改装,每辆车都有着不同的用途: 指挥车、救护车、配餐车、无线电通讯车和摄影车等。

穿越东方之巅

刚刚从黎巴嫩进入叙利亚,探险队就遇到了困难。本就速度不快的履带车由于超载使发动机过热,行动越来越慢。为了保证进度,队员们只能丢掉一部分设备, 轻装前进。中东天气的多变彻底打乱了日程安排,一场沙尘暴后马上就是一场暴雨, 有时整个车队一个星期都原地踏步。从伊拉克的鲁特巴城到巴格达,人类文明起源之一的两河流域肥沃的土地滋养着贫困的居民。车队继续向前,穿过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后,进入了游牧部落的天堂。代表不同信仰的寺庙和教堂表明了这里曾经生活过土耳其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

出发整整一个月,车队进入了伊朗高原。因为当时伊朗正处在频繁的内乱中, 为保证安全,车队由波斯王的军队开路。车队在德黑兰向全世界发出第一篇游记, 同时也通过电报得到来自中国车队的消息。在东方大陆的另一面,因为军阀的故意刁难,他们甚至还没有出发。

在进入喜马拉雅山之前,车队的最后一站是四分五裂的阿富汗。在波斯军队的护送下,他们由伊朗的麦什德进入阿富汗。阿富汗南部当时非常富庶,一个个绿洲连接成的城市链在沙漠中生机勃勃。在沙暴和酷热的淫威下,汽车只能缓慢地爬行,队员们开始疲劳,哈尔特也病倒了。穿过喀布尔山谷后,车队来到了巴米扬, 两尊威武的大佛(本世纪初毁于塔利班战火)表明另一种宗教在这里已经替代了伊斯兰教。车队穿过印度,来到克什米尔山谷,他们眼前的,就是世界之巅——喜马拉雅山。

时间是最宝贵的,冬天就快到了,必须要在雪崩之前穿过喜马拉雅山,但汽车这样的庞然大物在现在看来都不可能过去。于是车队被缩编为两辆车,人员被分成三组。穿越青藏高原的29 天中,汽车通过了无数的吊桥和小路。有时只有借助队员的双手和千斤顶才能保证汽车不坠入万丈深渊。在海拔4100 米以上时,米厚的积雪甚至淹没了马的前胸。

在穿越喜马拉雅山时,那里的气温是零下25 ~30 ℃,他们甚至不得不让发动机通宵工作。队员在恶劣的环境下的必须穿着厚重的御寒衣服。

在越过海拔3590 米的拉奇干山口和4200 米的布尔齐山口时,山上终年不化的冰雪厚达米。为了防止汽车侧滑,队员们用绳子紧紧拉住汽车,牵着走;遇到雪崩和塌方道路阻塞时,他们将汽车拆卸下来,人搬肩扛过去,再重新组装,有时个小时才前进18 公里。

向北平进发

两个月之后,“ 帕米尔车队成功跨越了喜马拉雅山脉。当他们到达吉尔吉特的时候,阿尔德收到中国组的求救信号, 他们被关押在乌鲁木齐,位于帕米尔” 车队东北方1200 公里,队员们的护照被没收,车辆全部被扣押。换句话说,中国” 组不仅不能按期赶到喀什会师,很有可能要熬到中国的内战结束之后才能恢复自由身。一想到在中国的兄弟阶下囚的境遇, “帕米尔组的队员们就群情激奋,纷纷表示要尽快前往营救。于是,阿尔德放弃了车辆,全体策马向乌鲁木齐狂奔。

据记载,中国车队从天津港出发后, 汽车的履带一个接一个地松动,队员们只得等待雪铁龙公司从法国横穿整个西伯利亚送零件过来。此外,中国车队也几次遭遇大自然的挑衅,在内蒙古大草原上,他们的汽车深陷泥泞之中,在茫茫戈壁滩,他们遇上了猛烈的沙尘暴。为了避免沿途遇上土匪和军队,车队选择穿越戈壁滩。在1500 公里的行程中,室外阴凉处的最高气温都会达到50 ℃,汽车随时可能发生自燃,队员也因水土不服而大量患病。

而与此同时,由于新疆的叛军破坏了通讯线路,中国车队领队普万和金姓军阀谈妥了条件,用电台帮助其建立与中央政府的联系,军阀同意车队派出四辆汽车前往迎接阿尔德一行。1931 10 日, 两队人马终于在新疆喀什附近的阿克苏胜利会师。

经法国驻北京公使团斡旋,雪铁龙赠送辆履带汽车作为赎金之后,1931 11 月底,探险队终于启程离开乌鲁木齐。然而通往北平的旅途依然困难重重。

车队进入吐鲁番古国的遗址时,一只烧煤的炉子发生故障,全体队员险些煤气中毒而死。随后不久,无线电通信也断了, 车队从此与世隔绝。戈壁滩的冬季气温在零下30 ℃,为防止冷却水结冰,汽车的发动机只能24 小时不停地转动。 

因为没有足够的燃料,车队在甘肃酒泉停下来,普万开始寻找当初埋在附近一个小城里的给养物资,然而车队却又一次被军阀扣押了。好在他们找到了深埋的储备,并恢复了无线电发报机的工作。队员们把被关押的消息发向了外界。军阀担心南京政府的问责,放行了这些冒险家。队伍艰难地来到了黄河岸边,花费了整整天时间渡河。

一辆汽车陷在了冰封的河里,队员们奋战了小时才将它捞出冰面,但沿途拍摄的电影胶片全部被毁。随后,车队在宁夏被当成了日本部队,车辆被游击队的子弹严重损坏。蒙古草原上喇嘛寺院的详和宁静并没有使队员们留恋,在喀拉干(今河北张家口附近),车队终于跨越了长城——北平已经向他们敞开了怀抱。

1932 12 日,雪铁龙的履带汽车以及探险车队的全体成员历经十个月的漫长旅程,行程16000 公里,终于抵达北平。在整个旅程中,雪铁龙车队穿越了沙漠,翻过了山脉,遭遇了严寒,体验了酷暑,凭着不言败的信念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艰难和困苦。他们的团队中加入的许多自然科学、考古学、人类科学方面的专家和学者,给这次旅途添加了浓重的考察色彩。在旅行中的各种发现,为自然科学、考古学和人类学等多个领域的积累了宝贵的财富。

东方之旅的队员们经过了315 天的魔鬼考验后,身体和精神上都极度疲劳。法国驻华使节和商人们热烈欢迎英雄们的到来。哈尔特被授予荣誉爵位,此时他已经病得很重。事实上在出发时他就已经感到身体不适,但他没有听从医生的劝阻,不想让这个准备了三年的远征延期。一路的风餐露宿让他积劳成疾,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在被送往香港就医途中,他的病转化成肺炎,伟大的探险家没有回到自己的祖国就离开了人世,享年48 岁。

在哈尔特去世之后,中国车队的领队维克托·普万也早早去世。

东方之旅结束的第二年,安德烈·雪铁龙也与世长辞。为了追忆1922 1934 年间雪铁龙在全球的冒险旅程,Marie ChristianEtienne Christian Ariane Audouin-Christian 撰写了一套书籍来描述当时的探险细节。书名为《LESCROISIERES:CITROEN》,由Glenat 出版社出版。

雪铁龙的东方之旅是一部汽车行走的传奇,创造了多个第一次:这是人类第一次借助汽车跨越欧亚大陆;第一次利用摄影机录音机考察丝绸之路;第一次利用无线电通信及定位技术保障汽车旅途。这次横跨欧亚大陆的探险之旅,既是对人类身体极限的最大挑战,也是对汽车性能的严峻考验。它不仅考验了雪铁龙产品的卓越品质,更诠释了雪铁龙品牌的真谛——向未知挑战。东方之旅的创新与探索精神,成就了雪铁龙过去和今天, 也将照亮它的未来。

 

有关雪铁龙的探险车辆

面对如此复杂的长途挑战,东方之旅探险车辆的设计和研发实在煞费苦心。根据当时的道路条件,半履带车是最合适的选择,沙漠,浅滩,山地,全地形适合,而且平地行进的速度较快。探险车辆的发动机都可以在涉水深度不超过英尺时正常行驶,考虑到车队会经常渡河,所以每台车都装备一个帆布包,里面存放着一个橡胶浮袋,充好气可以提供1200 磅的浮力,台车就有个这样的橡胶浮袋,组合在一起可以浮起一台探险车辆。前面用一只折叠木质小艇就可以牵引,小艇自带舷外推进马达。长途行走在人迹罕至的地区是非常危险的,需要专业的救护人员随时保证队员的生命安全。那台拖带彩色照相设备的车辆可以很快被改造成野战医院,随队的医生甚至可以进行手术,在抢救生命的过程中,提早一分钟可能就能够保全一条性命。法国人很讲究生活的艺术,就是在长途的旅行中也不愿意降低饮食的要求,为此,探险队专门配备了一部餐车,模仿铁路的餐车改造而成。车厢内部有一条中央过道,一边是专门设计的煤油炉, 一边是备餐台,有序地摆放着切割,压榨,研磨的机器, 还有餐盘架,食品容器。折叠的桌子打开可以让队员坐着用餐。准备30-40 份餐品是很需要时间的事,所以, 一般厨师都是在车队行进的过程中备餐。由于探险目的地的道路条件很恶劣,所以设计车辆的结构简单, 性能可靠,便于拆卸,零件通用性强。便于拆卸是非常重要的特点,在翻越世界屋脊陷入塌方绝境的时刻,正是队员们将车辆拆解成零件,按30 公斤一份打包,人背马驮,才得以在几天后走出困境。

Copyright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京ICP备0503030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809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莲花池东路106号汇融大厦A座15层 邮编:100055 办公信箱:autoreview@caam.org.cn 电话:010-63979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