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纵横>正文
发布时间:2013-05-28
中国汽车论坛的主题已经成为汽车工业的“风向标”,论坛关注的议题也引领着技术和市场乃至政策的发展趋势。2013 年4月21 日召开的“中国汽车论坛”专题论坛三中,以“建设和谐绿色汽车社会”为主题,围绕“新能源汽车”这个关键词,从产业现状到未来发展;从示范推广到政策走向;从能源需求到油品质量等几个方面开展了深度研讨。
盘点国内现状,展望国际趋势,建言产业发展,寻找中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绿动向......
政策 环保政策趋严
胡京南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博士/ 副研究员
任职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移动源污染控制研究科技创新基地,交通污染特征与环境影响研究团队负责人。
汽车排放增势堪忧
“十一五”期间,全国汽车排放的各种污染物均呈增长趋势。一氧化碳排放量由2964 万吨增加到3175 万吨,年均增长1.4%;碳氢化合物排放量由347 万吨增加到364 万吨,年均增长0.9%;氮氧化合物排放量由480 万吨增加到537 万吨,年均增长2.3%;颗粒物排放量由55.5 万吨增加到56.5 万吨,年均增长0.4%。
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仍在持续增加;机动车排放已经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今后几年机动车可能成为氮氧化物第一大排放源。
政策加码
提高机动车排放标准 严格实施国家机动车排放标准, 完善新生产机动车环保型式核准制度,禁止不符合国家机动车排放标准车辆的生产、销售和注册登记。 继续推进汽车“以旧换新”工作, 加速“黄标车”和低速载货车淘汰进程;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
完善机动车环境管理制度 加强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实施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 对排放不达标车辆进行专项整治;依法加强对机动车环保检验机构的监督管理,促进其健康发展;加强机动车环保监管能力建设,建立机动车环保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有利于机动车污染防治的税费政策。
加快车用燃油清洁化进程 推进车用燃油低硫化, 加快炼油设施改造步伐,增加优质车用燃油市场供应;实施国家第四、第五阶段车用燃油标准和车用燃油有害物质控制标准;强化车用燃油清净剂核准管理。
相关法规政策
2010年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 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
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2011年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2011年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2011年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2011年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
2011年蓝天科技工程十二五专项规划
2011年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十二五规划
示范 示范运营及产业化稳步推进
甄子健
中国汽车工程师专业技术资格认证资深工程师 ( 研究员级高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认证项目管理师。现任科技部电动汽车重大项目管理办公室副主任,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动车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电动汽车分会第二届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四部委联合工作机制 “电动汽车充电技术及设施标准化专家组”成员等职。
中国电动汽车的大规模研究开发应该始于2001 年~2005 年期间,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投入8.8 亿元用于研发,带动地方和企业约24 亿元的研发投入。到2006 年,国家拨出经费11 亿。在这一阶段,全社会投资上百亿。从2010 年至今,在科技计划中的电动汽车经费已经超过13 亿元,2013 年财政部、工信部为此投资20 多亿元。电动汽车的示范运营和产业化的推进显得尤为重要。
示范推动产业化进程
2009 年1 月,中国电动汽车进入示范运营的新阶段。国内首先组织了595 辆车展开规模化的示范运行,完成载客和一些运输任务,这是国内电动汽车产业化、产品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在四部委的共同推动下,电动汽车科研成果通过示范运行向产业化方向推进。到现在为止,电动汽车已经在25 个城市按照城市基本用车需求进行了不同类别的示范。
从2009 年到2012 年,电动汽车新增总量成倍增加,从2000 余辆上升到10000 多辆,这是中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从科研走向产业化的重要启动阶段。混合动力客车特别是公交车是示范运行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车型。在第一阶段示范推广中,混合动力汽车的商业模式和产品比较成功,从去年年底开始,业内一直热议在全国范围内都按照25 个城市补贴政策来推广混合动力客车的问题。而纯电动汽车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商业模式建立都没有真正启动。到下一阶段,无论是车辆的补贴、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是使用过程,我们都要加大力度系统解决问题。
形成良好的集群发展态势
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最根本的是解决人或者货物的移动性问题,另一个重点是发展产业。满足用户需求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整个系统互动发展的两个最根本目标。其中,产业培育及发展的关键要素是能否形成规模发展的初级产品市场和初级服务市场,初期市场培育的决定要素是用户需求及商业模式,用户需求能否满足的直接诱因则是应用环境良好和技术产品具备实用性和比较优势。各级政府政策既是新能源汽车应用环境营造、用户需求调动、初期市场建设的决定因素,又是技术产品发展和产业培育的主要推动力。
新能源汽车要形成好的集群发展态势,根据多元化的需求发展细分市场的产品,加入科技、融资等多方面的资源,在未来10~20 年内逐渐取代传统汽车。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还要培育整车制造商、零部件以及电网延伸出的充电基础设施服务商等力量,并与信息产业、互联网应用紧密结合,实现商业、技术、标准的融合,让整车制造商、配套供应商、信息服务商和车辆服务商协调发展。
产业 现实与理想
叶盛基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科技奖评审专家、国家04 重大科技专项专家。长期持续从事汽车标准法规研究、产品型式认证、企业现代系统管理与认证和培训咨询服务,以及汽车行业管理等。现任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兼专家委员会主任、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汽车T10 企业电动汽车工作组负责人。
能源“危”与“机”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产销国 2012 年中国全年累计生产汽车1927.18 万辆,同比增长4.6%,销售汽车1930.64 万辆, 同比增长4.3%。2012 年, 自主品牌乘用车销售648.50 万辆,同比增长6.1%,占乘用车市场的41.9%,市场份额同比下降0.3 个百分点。其中,自主品牌轿车销售304.96 万辆,同比增长3.5%,占轿车市场的28.4%,市场份额同比下降0.7 个百分点,较排名第二的德系车高出5 个百分点。
中国面临着汽车能源危机的挑战 从2000 年?2010年,中国石油消费量从2.24 亿吨上升至4.51 亿吨,年均增长率为7.25%;原油净进口量从0.75 亿吨上升至2.48 亿吨,年均增长率12.7%;进口依存度由33% 增长至55%。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车用燃油消耗量逐年增加。2009 年我国汽车保有量达到6200 万辆,消耗了1.35 亿吨成品油,占全国汽柴油总量的63.2%。
中国汽车燃油消耗量限值标准不断加严 自2005 年7 月起执行第一阶段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以来,发展到2013 年,允许企业平均燃油消耗量比目标值高6%;2014 年,允许企业平均燃油消耗量比目标值高3%;2015年全面实行第三阶段燃油消耗限值标准。
面临危机及挑战的解决途径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面临着能源危机的挑战,燃料消耗量标准的不断加强,解决问题的途径有两方面:提高传统汽车的效率,推进技术升级,降低油耗;推进汽车动力系统转型,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
盘点国内现状
中国新能源汽车总体发展 在整车方面,一汽、东风、上汽等国内企业逐步掌握新能源汽车整车开发技术,产品实现了小批量生产和示范运营; 在零部件方面,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等关键零部件领域取得明显进步; 初步形成了新能源汽车技术标准体系和测试评价能力。
“十城千辆”示范推广取得效果 从2009 年开始,中国启动科技成果产业化“财政—科技联动”新机制,确定在北京、上海、重庆等13 个城市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简称“十城千辆”),鼓励在公交、出租、公务、环卫和邮政等公共服务领域率先推广使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实施三年以来,中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20000 多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在各地开展了示范运行及产品技术考核,建成124 个充换电站,8100 个充电桩,带动产业研发不断深入。
重大科技专项全力支持 “十五”期间,“863”计划专门设立了电动汽车科技重大专项;“十一五”期间,“863”计划启动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专项;建立了以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为代表车型,以电机、电池、电控为代表共性技术的“三纵三横”研发布局; 2012 年,三部委联合组织了2012 年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工程一阶段项目申报评审工作,共计支持项目25 项,项目资金40 亿元,全力支持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
展望国际趋势
混合动力汽车技术逐步成熟,进入产品市场竞争期,成本大幅下降;纯电驱动汽车技术进步加速,开启全方位创新发展新局面;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在2012 年成为市场的新增长点,比2010 年增长了三倍。
纯电动汽车的市场销售保持稳定,增速减缓;小型电动汽车是电动汽车市场起爆剂,通过小型电动汽车启动纯电动汽车市场。燃料电池汽车研发稳步推进,继续占据电动汽车技术制高点。
燃料电池汽车寿命已经超过商业化预期,燃料电池汽车主要指标已与传统内燃机汽车接近,燃料电池整车成本得到显著下降,是未来高端电动汽车的技术支撑,韩国等国家已经将其列入国家战略。
建言产业发展
混合动力汽车发展建议 加快混合动力乘用车开发及市场推广力度;加大混合动力客车开发推广力度;大力推进天然气混合动力技术开发与应用。
纯电动汽车发展建议 确立主流商业模式,针对关键节点,整合纯电动汽车全价值链,推动商业化;继续推进以小型电动车为突破口的技术与产业化路线。
开展国际合作,继续推广示范 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开展国际合作,突破下一代纯电驱动前沿技术,在先进动力电池技术、纯电驱动与控制技术、车网融合技术、电动汽车碰撞安全与轻量化技术、以及标准制定、联合示范等方面开展国际合作。 发展电动汽车智能化、网络化技术。继续加大推动示范运行与产业化推广。
技术 技能技术择路
李开国
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机械工业部科技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首批候选人选。现任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副院长)、党委委员;国家燃气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交通行业的能源需求
能源消耗逐年增长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综合耗能占全国能源消耗量的比重由1995 年的4.5% 增长到2010 年的8.0%,并且仍将保持增长态势。
2006-2010年交通行业煤炭消耗量及占全国煤炭消耗比重
2006-2010年交通行业石油消耗量及占全国石油消耗比重
2006-2010年年交通行业天然气消耗量及占全国天然气消耗比重
供需矛盾日趋明显
我国能源结构不够合理、能源储备不足,尤其是石油、天然气等对国外依存度较高;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使得能源供需矛盾日趋明显;汽车单车油耗高于其他发达国家水平,中重型车表现尤为突出;虽然一些实力雄厚的汽车企业已相继展开汽车轻量化、新能源开发等技术领域的研究,但是汽车油耗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由于在技术上起步较晚,具备高效、经济、环保等特点的柴油汽车在我国汽车市场占有率十分有限。居民节能环保意识较为薄弱。从能源结构、车辆技术、意识形态等方面,我国在交通节能领域的发展任重道远。
节能战略 他山可鉴
美国汽车节能战略计划
2009年 奥巴马政府“汽车节能减排计划”
目标:客车和轻型卡车每百公里耗油不超过6.62升,二氧化碳排放量比现有车辆平均减少三分之一。 2012年~2016年,汽车节能标准平均每年提高5%以上,减少使用原油18亿桶,温室气体排放量也将减少9亿吨。
2007年,首次修订CAFÉ标准
目标:2017年生物质燃料和其他代用燃料350亿加仑,15%的汽油替代效果,提高CAFE标准,节约85亿加仑汽油,5%的节油效果。
2002年,“Freedom CAR计划” 关注氢燃料电池车,涉及轿车和轻型车,追求汽车的零污染 新能源汽车战略规划1993年,“PNGV计划” 提高中级车燃油经济性3倍,重点发展混合动力新能源汽车战略规划
1990年,“清洁空气修正法案” 引入重整汽油,实施清洁车队计划 立法
日本汽车节能战略计划
2006 年5 月,日本公布了新国家能源战略, 明确提出:通过改善和提高汽车燃油经济性标准,推进柴油和生物质燃料应用,导入和普及混合动力技术,促进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的应用等途径。2020 年混合动力汽车为20% ?30%;纯电动和插电式为15% ?20%;燃料电池汽车1% 以下;2030 年,能源效率比现在提高30%。
全球趋势预测
电子驱动系统时代即将到来 到2020 年全球汽车将有三分之一为电动汽车,2030 年将有三分之二为电动汽车。2030 年,超过四分之三的汽车将装有内燃机发动机。随着技术的发展,增程式/ 纯电动技术将逐步取代传统内燃机/ 混合动力技术。纯电动技术适用于小型汽车,增程式技术可用于中型汽车,而燃料电池技术更适合大型汽车。
中国的选择
能源开源 主要可以通过发展车用替代燃料及技术实现,如:气体燃料、煤基液体燃料、氢、电能等。
能源节流 通过调整汽车产品结构,提高小型乘用车市场份额至20% 左右,可以节油25%;提高柴油乘用车市场份额到4% 左右,节油效果可达30%~40%;推广混合动力汽车技术,当份额占到2%~3% 时可节油10%~30%;通过采用通用技术,推广高效内燃机技术、高效传动技术、轻量化技术、低阻技术等通用节能技术,节油效果能达到8% ?10%;通过实施燃油经济性限值标准等措施,《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第三阶段后,乘用车可再降低20%左右;实施轻型车和商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将使油耗降低10% 左右。最终可实现综合节约燃油约1000 万吨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