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汽车纵横>正文

谈摄影中的常用技法 上

发布时间:2012-03-06

摄影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记录的工具。人类有视觉记忆的历史是170多年。有了摄影,人类的历史就有了视觉化的记忆,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进步。到2000年以后,摄影设备数码化,爱好摄影的人士越来越多,摄影的工具性和艺术性更加凸显。摄影的原理即“小孔成像”。我们先来了解照相机在拍摄过程中各主要部件的作用。

 


光圈和快门的应用
   成像决定于曝光总量。控制进光的总量,一是光孔的大小(光圈的大小),二是进光时间的长短(快门),二者决定总的曝光量。照相机是精密仪器就体现于此,现在的快门可以控制到一万分之一秒。要拍一张照片,在一定的现场条件下,须有一个总的曝光量,如果总量确定,那么光圈和快门呈反变关系。        
    光圈决定景深。光圈 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光线暗的情况下,为了端稳相机,让快门快一些,只能尽可能开大光圈,因此拍照片是一个矛盾中选择的过程,在合适与不合适中找一个平衡点。光线越暗,就越需要加大光圈,否则就会因为快门太长手端不稳,从专业角度讲,快门在1/1 2 5秒或者更长时间就需要三角架。三角架虽然携带不便,但使用它拍出来的相片可以扩洗更大,可以用于出画册、做展览。拍摄风景,优先使用小光圈可以获得更大的清晰范围。摄影史上有一个F64小组,由美国几位摄影家组成,他们拍摄就使用极小光圈,从近处的草到远山的层次都非常清晰锐利。比如亚当斯拍的《月光下的墓地》放大了再看,非常的庄严有秩序。为什么能达到这种效果?就是因为它用的光圈很小,再加上分区曝光,从黑到白的十一级分区控制,都调整得非常合适,大自然本身的层次和节奏感都呈现出来。拍摄运动体,应该是快门优先,快门必须要快到一定程度,否则拍出来的图像人是虚的。必须让光圈在五百分之一秒以上,把跳高的人冻在那里,瞬间凝冻,如果光圈降到1/100秒以下,人就容易变成虚像。        
   拍摄瀑布或流水,如果把快门时间放得很长,拍出来的就是线,像绸缎一样的线,为什么我们看到有的瀑布拍出来像素练一样,是因为快门拉得比较长。当然这种拍摄需要三角架。        
    再比如拍傣族沷水节,如果快门拉得太长,拍出的照片到处是水的虚影,也不好看,要拍出晶莹的水滴,快门必须在1/300秒以上。要想拍出凝冻的效果,快门就得快;要想将图片虚化,拍出连动效果,快门就得长。
   光圈用得恰到好处,利用景深,会有虚实相衬的效果,比如要拍一个人,用虚一点的背景来映衬这个人,光圈控制在4-5.6,把对焦对在人的眼睛上,拍出来的人很清晰,背景渐远渐淡,更加突出主体。        
    快门使用得当,可以摄影即看法—看事物的方法。 摄影就是收藏生活。照片就是生活的切片。
    拍动静结合的场景,比如篮球场上,舞台上,想拍一个动静结合、有实有虚的场景,支好架子后选择一个比如六十分之一秒(依光线而定)的快门,这样拍出来的图像,动得快的人是虚的,没动的人是实的,比如拍旋转的人,中间没动的脚是实的,但裙摆是虚的,会划出一条绚丽的线来。

色彩与光线的调整
    另外, 相机有一个白 平衡,是控制色温的,光线在不同温度下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它反照到任何事物上都染上不同的颜色。原来我们使用的胶片有日光性胶片和灯光性胶片,如果不按这个使用,用日光灯胶片去拍室内白炽灯下的人,是红的;用灯光性胶片在白天去外面拍人,整个画面会发青,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色温错位。现代社会灯光来源太多,光线条件很复杂,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判断一下哪种是主光,色温大致在什么地方。有经验的人可以直接调色温,对于经验较少的人,相机中一般有几种模式,比如夜光模式等,或者直接调到自动白平衡一档,会帮助人们综合测算一个比较合适的状态。
    色温就是找一种光线全入射和全反射的金属品,放到加热器中加热,金属品升到不同温度时,颜色逐步发生变化。拍摄时尽量找到与现场一致的色温,这样拍出来最真实最舒服。有时做艺术创作需要偏离,比如故意将白天拍成黑夜,达到一种特殊效果,这是创作的要求,日常生活照片不需要这样。
    现在的镜头很丰富。我们都希望轻快方便,“一镜走天涯”,但事实上镜头变焦比越大,性能越差,操控起来难度就越大,准确率也越低。最常用的就是1 6~7 0这段,拍会议、纪念照、日常生活等这段用的最多,70~200可以用于拍特写,局部。镜头不容易掉价,保值性强。买经典镜头呈像效果好,机身却很容易落伍,随时可以更换。
    还有一个是感光度。每个相机都有个ISO,可以调整感光度。从前光线暗时我们只能开大光圈调整快门速度,现在我们还可以提高感光度,让其发生化学反应的速率加快。同样能达到增强呈像效果的目的。就不用开太大的光圈,延长快门时间。但感光度越高,噪点越高,相片越粗糙。为保证相片质量,应当尽可能使用低感光度。每到一个地方应先看光线,设置感光度和白平衡,然后再考虑光圈和快门的组合。有人经常把拍摄模式放在自动档上。这虽然能帮人处理很多问题,能保证拍出来的东西清楚,但无法保证想要的效果。比如有时拍出来的黑夜,要求烟雨迷蒙,小巷幽深的感觉,使用自动档容易拍成白天,一览无余毫无看头,相机测算时按照18度灰板需要的曝光量进行计算,这种自动档能帮我们拍清晰的照片,但依赖自动档不利于搞艺术创作。        
    标准化的机器生产标准化的照片,如果想要自己喜欢的照片,就得在A档、S档,M档上下功夫。A档是光圈优先,S档快门优先,M档是全手动。不是曝光量越高或越低就越好,要针对自己的拍摄对象而定,比如拍小女孩,如果光线色调很暗,拍出来就是低沉的、压抑。如果把现场弄成过曝光,一档半或一档,她就处在明快的氛围里。如果我们拍一个人在灯光下看书,很深沉,这种情况下曝光不宜过,应该让它欠一点,让灯光打过来在他的脸上勾出一个轮廊线,或者侧影的轮廊线,只要眼睛清楚,这个拍出来效果一定深沉。        
   在拍摄时,应当是我们指挥相机,而不是相机指挥我们。        
   相机中有一个设置叫色彩空间,色彩空间大指的是备料丰富,出来的相片色彩上深沉,有内涵。色彩空间越小,显示的颜色容易“假、薄、跳、飘”。经常搞摄影的人对色彩非常敏感,颜色为什么会假?原因在于把红、绿、蓝等正色单项提高,把补色去掉。补色衬托正色,是正色的基础,基础越牢固,颜色就越结实。越是便宜的、价钱低的那种小数码相机,出来的颜色越艳丽,但放电脑上会发现颜色很假,很薄。拍摄时色彩空间里要设成大空间—Ad o b e RGB模式,而相机自己设置的是s-RGB,使用Adobe RGB模式后拍摄效果会好很多。 如果使用s-RGB拍摄,在后期制作时可以用PS中色彩空间转换变成Adobe RGB模式,色彩效果也会好转。 
   (本文根据李树峰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培训专题会上讲座录音整理而成,未完待续)

 

张善夫 摄

 

李树峰 
    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摄影家》杂志总编辑。1966年生于河北省沽源县,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学硕士。2000年-2007年任中国摄家协会理论研究部副主任、主任。2008年获得中国摄影金像奖理论评论奖。

 

 


 

Copyright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京ICP备0503030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809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莲花池东路106号汇融大厦A座15层 邮编:100055 办公信箱:autoreview@caam.org.cn 电话:010-63979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