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纵横>正文
发布时间:2012-03-06
经过五年的精耕细作,“十一五”期间,江淮汽车积极把握市场机遇,取得了长足发展。年产销量从2006年的17.54万辆到2010年的46万辆,年销售收入从2006年的135亿元到2010年的350亿元,分别实现162%和159%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完成了“产业布局”调整,从单纯的商用车企业,兑变为综合性汽车企业。而江淮人并未因此而满足,他们已经打开“十二五”的雄伟蓝图,迎接新的挑战。
调整·优化
2010年12月,在安徽合肥举行的盛大的江淮汽车第200万辆下线暨“十二五”战略发布会上,江淮汽车董事长左延安发布了江淮汽车“十二五”战略目标:到“十二五”末江淮力争整车销售突破160万辆,海外销售的比例要达到20%,销售收入达1000亿;力争轻型卡车全球前三甲的市场地位,重卡提升至中国行业内的第六位,乘用车在自主品牌阵营中名列前茅。而作为江淮汽车2010年新推出的车型,江淮星锐也将扛起市场“排头兵”的重任,计划在“十二五”期末进入自主品牌的前三甲。
江汽人将他们的“十二五”战略高度凝练成四个字——“调整·优化”,提出“调整产品结构,优化业务板块;做优核心业务,做强战略业务;资本产业并举,做大企业规模;坚持质量效益,追求卓越绩效”的总体战略指导思想。江汽提出,在“十二五”期间,要把握汽车产业发展机遇,加大全球化资本运作力度,推动业务结构优化调整,形成核心业务和战略业务协同发展的鲜明格局。巩固发展核心业务,稳健发展战略业务,主动布局新能源汽车,力争进入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第一阵营。坚持质量效益型道路,质量优先规模,以品质塑造品牌,在汽车行业率先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的跨越。
生存·挑战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中国汽车业界却整体增速放缓,1~10月份,江淮汽车已完成产销超过43万辆,同比增长10.8%,高于行业7个百分点。而要想达到整车销售突破160万辆的十二五”目标,企业将面临十分强劲的挑战。
在制定“十二五”战略的时候,江汽人已经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爆发式的行业增长不可能持续很长时间,但中国的市场潜力却是刚性存在的。这一刚性的市场需求决定了如果不争取到足够的市场份额,没有强大的市场地位,必然会被淘汰,“十二五”战略目标的确定,是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问题,有其必然性。
同时,多位江淮汽车高层人士也表示,虽然目标艰巨,挑战强劲,江淮制定这样战略目标却有其翔实的事实根据,因为普通百姓对汽车渴望是不会改变的。汽车已经不再是一种奢侈品,而是作为普通消费品进入中国百姓家。特别是一系列的惠民工程一定会惠及农村,而农村市场会有更大规模的更新换代。这都说明,“十二五”战略目标的确定,又有其可行性。
信心·力量
如何达到“十二五”的最终目标?解读江淮汽车“十二五”总体战略指导思想不难发现,他们将延续“十一五”主旋律,继续进行产品结构调整。江淮商用车目前由轻卡、重卡、客车底盘三大业务组成,现已涵盖0.5~50吨重、中、轻、微卡车。特别是在“十二五”期间承担“冲量”任务的江淮轻卡通过有效的价格策略与价值区隔,以好运家族、江淮铃、高端轻卡三大产品系列、九个子品牌,全面覆盖了经济性、中高端和高端轻卡市场,形成了多元化产品格局。而乘用车方面,现已形成C、B、A、A0级轿车、SUV、MPV六大系列平台,“大乘用车战略”格局已渐成形。初具规模的产业布局,继而“做优商用车核心业务,做强乘用车战略业务”,为完成“十二五”目标树立了坚定的信心。
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王东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单纯依靠常规发展模式很难达到目标,必须要进行资本运作”。这也可作为“资本产业并举,做大企业规模”的深入诠释。王东生说,“在产能布局上,我们将通过寻求资本方面的合作,再增加100万辆产能。北方以山东为生产基地。西南继续设点,最终形成以合肥为中心,南北呼应,覆盖全国的产能体系。”同时,江汽在“十二五”期间将加强国际化生产布局,他们的“3579工程”提出要实现3个合资公司、5个万台以上市场、7个国际营销服务中心、9个KD工厂,从而最终实现海外销售的比例要达到20%的目标。
在未来的关键举措中“积极推动集团公司整体上市,创新激励机制”十分引人瞩目。虽然集团旗下已有多家上市公司,但主要资产不得进入未进入上市公司中,无疑无法形成有效的集团合力,在“十二五”期间一旦“整体上市”成功,必然会形成一次轰动性的“资本运作”,也为江淮汽车继续壮大发展注入巨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