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纵横>正文
发布时间:2012-03-05
汽车产业国际化是大势所趋
汽车产业的国际化,也就是海外扩张,其实对中国汽车业界来说并不遥远。商务部机电和科技产业司副司长支陆逊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他对中国汽车产业国际化的看法:第一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化很紧迫;第二中国汽车的产业国际化,这几年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是处在一个起步的阶段;第三中国的汽车产业国际化,在未来特别是“十二五”期间面临的外部环境趋紧,但更主要的问题来自于内部;第四是中国汽车产业国际化是未来的希望和发展的出路。本文根据支陆逊副司长在成都2011年第二届全球汽车论坛上的演讲删节整理,标题为编者后加。
中国汽车产业国际化比较紧迫
中国自加入WTO以来,汽车产业飞速发展,从2009年到2010年,中国已经连续两年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生产和销售国。特别是2010年,全球的汽车产量是7000多万辆,中国超过1800万辆,中国的比例占到了20%以上。但是从全球来看,汽车产品是国际化产品,从贸易角度来看,汽车产品是单一货物里面的贸易产品,是第一大货物贸易的产品,约占全球货物贸易的10%。从汽车生产大国来看,如德国、日本、韩国等,现在的汽车产业国际化程度,可以从他们的出口和产量得到很清晰的概念:德国的汽车出口量占总产量的75%,日本占65%,韩国占50%,甚至巴西都占20%以上,中国去年汽车出口58万辆,约占国内整体产量的3%左右。去年汽车出口的贸易量约320亿元左右,在全国1.5万亿元的出口额中占比非常小,不到3%,所以汽车出口的空间是很大的。另外,中国汽车全球产销量第一,而且在成为第一汽车产销大国的基础之上,产能还在不断上升。新的产能客观上要求通过国外市场进行释放,同时企业也需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获得一些技术合作的机会,来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化还处于起步阶段
这些年在汽车产业发展的强劲拉动下,海外市场扩展很快。特别是加入WTO以来,到2010 年,中国汽车整车出口从开始的2万辆到最高峰的68万辆,与自身纵向比,发展速度很是乐观, 增长近40倍。但这还处在起步阶段,因为中国整体的汽车研发水平包括品牌、售后网络等,都处于初级阶段。虽然中国现在有58万辆的出口量, 但是规模小,与国际市场相比,与国内产量比, 与全球市场的出口规模相比都很小。中国汽车虽然初步实现了产品国际化,但是没有实现企业国际化;国内市场虽然实现了国际化,但是产业没有实现国际化。
另外,出口的主体太多,中国500多家出口主体企业,出口58万辆车,平均每家不到1000 辆,数量非常分散。市场集中度低,58万辆车分布在全球2 1个市场,且开拓市场的方式非常单一,鲜有在境外建店。所以中国汽车的国际化目前处于起步阶段。
中国汽车国际化外部环境趋紧,但更主要问题来自内部
“十二五”期间,我国海外并购、扩张,包括产业国际化的外部环境趋紧,但是根本的制约因素在内部。因为汽车产品跟其他的外贸产品一样,“十二五”赖以发展生存的两个要素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一个是外部需求,一个是低成本的竞争能力—中国的比较优势。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面,全球的外部需求都将处于一个缓慢低迷的增长态势,不可能像2008年以前那样旺盛,还有国外的贸易保护行为也在抑制需求。
从自身看,中国低成本的竞争优势也在逐渐的削弱,特别是人民币汇率的增加,劳动力成本的上涨,环保压力增大等都在削弱竞争优势。
但是最根本的问题还是来自内部。中国的汽车产品,在海外市场是自己跟自己竞争,并没有跟国外产品形成直接的竞争,产品同质化严重,品牌缺失。其原因第一是中国的出口主体数量太多、质量不高,要重塑出口的主体。中国去年出口320亿美元的汽车产品,有两万家出口主体,平均到每家的数额很低。同时中国的58万辆汽车整车由近500家主体出口,出口到21个市场,售后服务很难跟上,销售网络也基本处于缺失状态。中国企业的创新、研发也很不足。2008年国家信息中心做过一个调研,全国的汽车零部件前500强企业的研发投入不到德国博世公司一家投入的总和。另外,出口竞争秩序亟需进一步规范。依靠低成本的规模扩张,在竞争上靠拼价格,会使中国汽车出口的空间不断遭到压缩,可持续发展前景令人担忧。
中国汽车产业国际化出路和空间比较大
中国企业外部环境趋紧的最主要因素还是来自于内部,同时我们也看到中国的汽车产业国际化的希望、出路和空间仍然较大。但是中国的出口额小,中国的汽车产品跟国外的互补性不强,这种格局短时间内不会改变,因为中国的整车是出口到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和南美一些国家,很多情况下中国是在替代发达国家的二手车,是在创造需求,中国产品的价值很低,质量还可以,能把发展中国家的市场需求提前挖掘出来。
中国的零部件产业跟发展中国家相比,工业基础、工业配套能力强,零部件产业将来的优势还是存在的,可能将来越来越多的汽车跨国公司会从中国采购汽车零部件,这是中国的比较优势。
中国政府重视和支持汽车企业走出去
从长远看,国际化,包括海外扩张,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且是大势所趋。中国政府也非常重视和支持中国企业去开拓国际市场,进行海外的扩张。
2009年为了配合国务院的汽车产业振兴调整的纲要,商务部也联合七部委出台了一个关于支持汽车及零部件产品出口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意见的重心就是要为汽车企业将来的国际化发展创造一个公平、规范的竞争环境。我们也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培育国家级的汽车零部件基地,通过对国家基地的引导,中央和地方将来准备把汽车基地打造成一个承接转移、保护知识产权、规范出口、提高产业聚集的基地。同时,我们也在搭建一些公共服务平台,包括研发平台、信息平台,为企业提供服务。政府还在搭建中国汽车零部件博览会,通过这个博览会支持企业在不出国门的情况下,在国内就能与国外的企业加强技术合作和交流、引进活动和交往。我们也在探索性地推动产业贸易和物流结合,准备探索推动重点企业,比如和远洋公司建立一个专业的汽车船队等等。
总之中国政府非常重视、支持中国汽车企业的海外扩张,因为海外的市场很大。我们也希望中国的企业要本着务实、遵循规律、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做好充分调研的前提之下,审慎地选择国际化的战略,能够走得好,走得稳。
(本文作者支陆逊系商务部机电和科技产业司副司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