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纵横>正文
发布时间:2011-11-15
中国重汽从2005年产销整车4.4万辆发展到2010年超19万辆,实现增幅高达330%;销售收入超过800亿,比“十一五”初的2005年增长450%。综合算来,中国重汽的各项指标平均年增长达到45%以上,远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进入2011年,中国重汽确立了新的发展目标:努力打造百万辆级企业,“十二五”末,销售收入达到2000亿元;建设以重卡产业为主导,中、轻、客、特车辆及工程机械全系列商用车企业,把中国重汽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商用车企业集团。
“中国重汽成长为民族品牌的旗手,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不断实现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中国重汽董事长兼党委书记马纯济说。“我们一定要痛下决心,立即行动,积极投身到‘二次创业’伟大工程,创造中国重汽发展新优势,实现新的辉煌。”
不变的自主创新
2003年,中国重汽在与沃尔沃进行谈判合资时,沃尔沃方面突然提出要重汽增加数千万美元的投入,理由是其有800项专利。时任董事长马纯济也想将重汽的专利计入其中。但是,当时中国重汽竟没有一项专利!也就是从那时起,马纯济为重汽树立了坚持自主研发、自主创新的理念,开始了始终如一的自主创新之路。
曾经,进口一个装有电控系统的油泵就要2.8万元,中国重汽自主研发了这一产品后,进口油泵价格降到几千元。通过自主创新,中国重汽核心竞争能力不断提高,成功步入跨越式发展新阶段。被誉为“全球重卡行业增长最快、最具竞争力、最具成长性的企业”。十年来,重卡产销超过70万辆。
“中国重汽能够成长为民族品牌的旗手,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不断实现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中国重汽每年研发几百个新车型,现在已有3000多个车型。”马纯济做了这样实在的表述。
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我国汽车产业核心技术缺失,没有形成知名品牌,产业竞争力弱。为改变这种状况,中国重汽依托设在集团的国家重型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自主创新作为转型升级重要抓手,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强化发展已具成效。
2010年,中国重汽以牵引车轻量化、节能降耗为重点,对公路用车、关键总成包括12L天然气发动机进行了一轮新的技术提升,并推出了矿山用车、天然气车等一系列产品,从而使产品更加适应市场需求。通过自主创新,中国重汽在不断发挥工程用车优势的同时,大力加强以牵引车为主的公路用车和特种车辆的改进和提升,市场销量亦稳步增加,其中70吨矿车成为了新的增长点。
向管理要效益
“任何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管理来支撑和提升。”对于管理的重要性,中国重汽马纯济如是说。
中国重汽结合自身实际,一直积极推进精益化管理,向管理要效益。
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马纯济审时度势提出了以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推行精益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向质量要增长的新思路。随之,在中国重汽集团下属各子公司全面推广精益生产方式,各公司纷纷开动脑筋,增产节约,取得可观成效。调结构,转方式,抓创新,强管理,为中国重汽带来了可观的效益。
比如桥箱公司课题加工部韩炳峰为了提高工效降低成本经过认真钻研,采用 “在每台机床的电气系统加装交流接触器”等方法,每天可以多加工40根桥壳,仅此一项每年就能为企业创造利润36万元。
前桥部五车间接受卢毅的11条建议,其中“自动线道具改进和刀具破损检验程序”实施后,每年可以节约18万元;锻造厂热处理车间热加工处理班将放料盘由原来的四方角改为圆角,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放料盘的使用寿命,此项改进每年增加效益10万元。
在生产管理上,中国重汽还在重卡行业率先实施“订单装车”管理模式,建立起“面向市场、订单装车”的生产经营管理机制,实现了从“以生产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彻底转变。
在营销上,中国重汽本着积极推进营销方式的转变,搭建了覆盖全国、分布合理、运行高效的现代化营销服务体系,为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撑和保证。
“二次创业”,再铸辉煌
汽车界人士对马纯济带领中国重汽浴火重生的故事大多是耳熟能详的:2000年,中国重汽累计亏损超83亿元,拖欠职工13个月工资,就在外界纷纷认定这艘巨轮即将沉没之时,马纯济来了。他,面对外界纷纷议论,面对重汽人期许的目光,毅然上任。带领着重汽人“一年持平、两年盈利、三年大发展”,随着时间一天天流逝,纸上的计划终于变为现实,马纯济也缔造了带领中国重汽凤凰涅槃的神话。
正当企业发展如日中天的时候,马纯济这个曾经的政府官员仍然保持着冷静的头脑,密切观察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他注意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及世界经济利益格局的变化促使中国重汽必须要加快国际化进程;恰逢“十二五”开局之年,各种机遇并存,给中国重汽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经过深思熟虑,马纯济在中国重汽内部提出了实行“二次创业”的号召。
资料显示,中国重汽“二次创业”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11年到2012年年初,工作重点是思想认识到位,重点解决“反骄破满”。高标准的实现曼项目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为创造产品新优势打下基础;从产品质量上,要大幅度提高现有产品质量水平,形成质量竞争优势;开展精益化管理,提高企业风险防范能力;拓展产业布局。第二阶段,要通过总体质量效益的提高实现对市场的影响和拉动,使德国曼公司合作产品在国际国内用户中产生良好影响,使整车、关键总成、零部件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重卡市场具有明显优化趋势,中、轻、客、特、工程机械成长性效果突出,金融、房地产板块对集团发展的贡献度大幅度提高。第三阶段,全面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打造百万量级商用车能力的企业集团,年销售收入2000亿元,形成以重卡产业为主导,中、轻、客、特全系列商用车以及大型矿用车、工程机械全新格局,三大产业、九大板块产业优势全面形成,把中国重汽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不可替代的大型商用车企业集团。
回想当年将中国重汽从死亡线上拉回来,马纯济首先做的就是提振全体职工的士气,上下一心拯救了濒死的重汽。现在,他依然深信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人,如果不能解决人的问题,任何创想都是空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重汽职代会上,马纯济这样讲到:“我们队伍中的部分干部职工,正在企业的光环中沾沾自喜,产生了骄傲自满和浮躁情绪,责任心严重退化,当年濒临破产实施改革重组时的艰苦奋斗、团结向上精神正在消退。在科学发展上,我们决不能放慢脚步、更不能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实施‘二次创业’就是针对企业发展中的问题,战胜自我,战胜对手的重大战略举措。” 马纯济及时洞察到干部职工中的自满和浮躁情绪, “二次创业”为重汽的再次发展奠定了方向。
不仅如此,中国重汽还实施了颇具特色的“非领导职务”体系,这是马纯济在人才方面的创新。谈到这个“非领导职务”体系,马纯济又有自己独特的想法:
“要打造百年企业,首先人员要忠诚于企业,员工也有事业成功获得认可的需求,去年我们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比如职务浮动制,职务的升或降是有硬指标的。今年我们凡是质量技术水平没达到要求的,自动往下降一级。”
“不可能所有人都当总经理,我们实施了‘非领导职务体系’,这个体系非常受欢迎,每个人的才能都有被认可的机会,每个人也都有发展的机会。比如研磨工的研磨技术如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他就能享受世界水平的荣誉和待遇。我们有首席工艺师、首席机械师、首席销售业务师等等,达到这个水平的,基本能得到集团副总级别的待遇,不过不同单位有自己的一套体系。这种重大调整,能使员工一辈子忠诚于岗位。总之,满足人们各个层次的需求,实现管理提升,这是重汽‘十二五’的重大转变。”
对于“二次创业”,马纯济已经做好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