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5-17 来源:中国汽车报网
中国要从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必须抓住“十三五”这一关键阶段。那么,到底如何认识“十三五”规划,“十三五”规划的目标是什么,该如何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都需要汽车人认真思考。
历次五年规划 指引中国汽车工业成长壮大
在1986年开始的“七五”计划中,汽车制造业首次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被写入其中。“八五”计划指出,汽车制造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一阶段中国汽车工业加速改革、提速发展,产销量跨入百万辆时代。在“九五”计划中,国家提出要振兴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和建筑等支柱产业,汽车制造业地位再度上升。
2001年开始的“十五”规划鼓励轿车进入家庭,并提出全面发展汽车关键零部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十一五”规划再次明确提出要增强汽车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发动机、汽车电子、关键总成及零部件,并在节能减排方面提出了相应要求。从2001年到2008年,中国汽车工业产销平均每年跨越一个100万辆台阶。在《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推动下,2009年我国新车产销量跃居世界第一,并保持至今,汽车工业已毫无争议地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从2011年开始进入“十二五”阶段,国家不再单独制定汽车工业的发展规划,而是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编制了“十二五”汽车工业发展规划意见,对行业的发展提出明确的指导建议。
应该说,从“七五”开始,汽车工业就被国家视为重要的支柱产业。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愈发重要。各阶段的五年规划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关键节点上均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因此,当前如何有效实施“十三五”规划,对于汽车工业来说至关重要。
“十三五”中国汽车工业发展 面临新形势
目前,我国汽车工业发展面临十大新形势。
一是行业发展速度减缓。从2014年起,中国汽车工业发展速度开始减缓。2015年增速继续下降,是近年来汽车销量年增幅最慢的一年。再加上部分车企产能过剩,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如果还遵循原有的发展思路,极有可能出现问题。
二是发展领域拓宽。过去车企在做规划时,只需确定重点发展的整车类型和具体车型,然后上产品,最后以产销数量见分晓。而现在,发展领域拓宽了,不仅需要发展传统汽车产业,还需发展新能源汽车,把创新作为重点,在汽车的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上下工夫,同时还要发展汽车服务业。单纯追求整车产销数量增长的发展方式已经行不通了。
三是跨界发展启动。2015年起,乐视、蔚来汽车等互联网企业掀起了“新造车运动”,这种跨界发展对汽车工业产生了不小影响。今后,汽车产业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汽车企业需直面新形势,加快发展步伐,一味关起门来自己研究发展,道路只会越走越窄。。
四是新能源汽车开始走向成熟。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争论中加速发展,2015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34.05万辆和33.1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3倍和3.4倍。不过,在新能源汽车发展中还需解决技术路线、产品种类、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问题。虽然新能源汽车在成长过程中伴随着各种争论,但不可否认的是,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大方向是正确的,中国新能源汽车正在走向成熟,比亚迪、北汽、江淮、精进电动、科力远、特锐德等企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五是发展要求提高。从竞争对手看,跨国汽车巨头在中国市场陆续推出大量拥有先进技术的新车型,这就对中国品牌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从政策法规看,我国对汽车产品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如2020年乘用车新车平均油耗需降至5.0L/100km;车内空气质量标准正由推荐性标准向强制性标准过渡,限值也会加严。从消费者层面看,如今我国消费者对汽车产品的认知水平越来越高。只靠数量增长求发展的企业已经没有前途,如果不在创新上努力,很难满足各种不断提高的要求。
六是跨国公司调整在华战略。如今,跨国车企已把中国市场作为战略重点,在不断升级传统汽车、导入最新车型的同时,他们在发展新能源汽车上也投入了更多力量。虽然中国品牌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增长很快,但部分关键技术与跨国公司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此外,跨国车企正在积极研发并推出适合中国市场的小型车和经济型车,与中国品牌争夺市场。同时,他们也在谋求更多话语权,始终没有放弃在合资企业中提高股比的想法。
七是国家政策在调整。为支持汽车工业发展,过去我国先后出台了以汽车工业产业政策为代表的一系列政策。进入“十三五”,国家对于汽车行业的政策还会继续调整,把企业进一步推向市场,如准入政策的放开、补贴政策的退坡、合资政策的改变、国企改革等。
八是中国品牌发展势头良好。虽然对于中国品牌的发展有很多争论,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中国品牌汽车产品的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在增加,长安、长城、吉利和奇瑞等领头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中国品牌在“十二五”取得大发展的基础上,“十三五”一开局又表现出了不错的发展势头,“十三五”将是中国品牌发展的好时期。因此,自主车企需继续努力,社会各界也应全力支持中国品牌,使之真正发展起来。
九是《中国制造2025》实施,中国企业开始参与全球竞争。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规划,有助于我国汽车产业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告诉我们,制造业十分重要,而要发展好制造业,必须具有工匠精神。如果不在苦干实干上下工夫,不克服浮躁情绪,只满足于做表面文章,那么产品质量势必无法提高,品牌也无法传承,自然不具备市场竞争力。过去我国汽车工业只强调发展,很少强调与国外企业的竞争,当前制造业已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我国汽车企业在“十三五”期间需要提高核心竞争力,培育出世界知名品牌。
十是出口形势不容乐观。自从2012年我国整车出口突破100万辆以后,出口连年下降,2015年仅出口整车72.82万辆。这一数据及出口占汽车产销总量的比例,与欧美日韩等汽车发达国家和地区无法相提并论。未来车企不能一味地依靠国内市场,而应高度重视“走出去”,扭转当前不利的出口形势。
总而言之,当前我国汽车业面临诸多新形势和新挑战,需采取新对策谋求新发展。
汽车工业现有的“十三五”发展规划
今年3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了《“十三五”汽车工业发展规划意见》,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汽车产销量保持稳定增长,2020年产销规模达到2800万~3000万辆,建成5~6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知名企业(世界汽车企业前20强);中国品牌汽车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占国内市场份额50%以上),有5~10款中国品牌汽车成为世界知名产品;实现汽车产品海外销售(包括生产)占总规模的10%;2020年中国品牌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00万辆。此外,还对油耗、本地开发车型销量、智能网联汽车等提出了一系列发展目标。
在2016中国汽车论坛上,一汽集团、东风集团、上汽集团、长安集团、北汽集团等五大集团均公布了各自的“十三五”战略规划。再加上去年底广汽集团发布的“十三五”规划,六大汽车集团基本明确了未来五年的发展方向。除了销量目标,他们在“十三五”战略规划中都提到了战略定位和战略转型,即构建创新型、服务型、国际化企业,并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方面做了妥善安排。
实施“十三五”规划需明确相关问题
应该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提出的目标既全面又令人鼓舞,各大汽车集团提出的目标也充满激情,但真正实现这些目标并不容易,还有些问题需要研究探讨,并形成共识。
1. 汽车工业发展战略有待明确
客观地说,目前我国汽车工业发展战略还不够明确。虽然业界对我国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的目标已达成共识,但现在讨论更多的是发展速度、发展规模和政策的放开等。当前,我们需要明确成为世界一流的战略方向,明确提出“10~15年成为汽车强国”的战略目标。汽车行业应以这个目标为基准,制定相应的发展指导规划,相关政策、技术路线、资金安排、阶段发展计划、跨界协同、零部件发展、人才储备等都应与之配合。
2. 要对中国品牌汽车充满信心
中国品牌汽车要想取得成功,需要全行业甚至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支持,而目前唱衰中国品牌的大有人在。其实,中国品牌这些年发展很提气:市场占有率日益提升、长城在SUV 市场的强势、长安的快速崛起、吉利在B级轿车市场中的良好表现、广汽传祺的爆发等都给中国汽车人很大鼓舞。
也许有人会说,中国品牌仅靠SUV太单一,但眼下靠SUV取得突破性进展没什么不好;又有人说,中国品牌产品质量不好,但J.D.Power的数据显示中国品牌的产品质量正向合资产品靠拢;还有人说,中国品牌用的都是外国零部件,但路总要一步一步走,中国品牌的发展也不可能一步登天。
很多人认为韩国汽车自主搞得好,但韩国现代也是经过30多年的努力才发展到现在的水平。中国品牌要想搞好,必须坚持不懈地努力,要求它一口吃成个胖子并不现实。笔者相信,也许会有些曲折,但在“十三五”期间,中国品牌会发展得更好,今后一定会产生世界知名品牌。
3. 中国品牌零部件发展需有顶层设计
中国品牌汽车不够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品牌零部件发展薄弱。目前,主要的关键零部件都控制在外企或合资企业手中,中国品牌零部件企业实力不够强,整零关系不合理,这也是部分整车企业使用合资或者进口零部件的原因。但是光靠批评或担心解决不了问题,“十三五”期间我国应重视发展中国品牌零部件产业。
事实上,中国品牌零部件企业也一直在努力,如盛瑞传动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下,扛起了自主研发的大旗,实现了8AT的批量生产。然而单家企业的力量太小,零部件行业发展需要国家明确发展目标,像抓新能源汽车那样从国家层面布局,在政策上给予企业自主研发更多的支持,加快调整整零关系。同时,这也需要整车企业给予更多支持与配合。如果中国品牌零部件得不到发展,“十三五”期间中国品牌的持续发展将会遇到瓶颈。
4. 消除对新能源汽车的成见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表现出三大特点。
一是特斯拉进入中国后,公众对电动汽车的质疑少了,学习特斯拉、发展电动汽车成为热潮。
二是基于全行业的共同努力,新能源汽车技术水平有所提高,市场发展形势越来越好。同时,国家主管部门放松了准入政策,批准了北汽新能源等企业生产电动汽车的资质,其他企业获得资质也指日可待。
三是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关于电动汽车的讨论和研究越来越多。比如,换电还是充电的讨论、全生命周期内碳排放的探讨、基础设施建设的研究、新能源汽车标准甚至低速电动车标准的讨论等。笔者认为,任何事物在前进和发展过程中百家争鸣是一件好事,但我们不能从根本上否定电动汽车。未来,中国的核电会继续发展,这将改变以燃煤发电为主的局面;而烧煤较多的地区生产出的电用于北上广等汽车较多的地区,属于对排放的调剂,这与碳交易的道理类似;此外有效利用波谷电给动力电池充电也是一种合理的做法。
如果我们能看到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大好形势,消除对电动汽车、对比亚迪等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成见,消除对动力电池发展的不信任,全力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那么新能源汽车在“十三五”期间会发展得更好。只有大家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才能发展好战略新兴产业。
5. 加快发展智能网联汽车
“十三五”是跨界融合和群体突破的爆发期,中国一定要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笔者认为,互联网公司和互联网人掀起的“新造车运动”有成功的机会,但光靠自身的力量难以实现。互联网企业和传统汽车企业都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两者需精诚合作才能成功。
前几年,一些互联网企业尝试网络售车,但总体看来进展不太理想,其原因是互联网在售车交易环节的服务没有解决,无法实现送车上门;购车人还需到4S店看车、试车;互联网企业也没有足够的销售渠道,包销的车辆需借助4S店进行销售和服务。然而随着电商和汽车定制化的发展,未来网络售车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只是不能操之过急。
最近自动驾驶在中国比较热,但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不等于实现自动驾驶。市场的发展、车联网产品的迅速应用、传感及通信技术的发展、高精度定位及数字地图的进步,使得先进驾驶辅助系统、先进车辆控制及安全系统获得广泛应用。加上智能交通系统的不断发展,先进的车辆距离真正实现自动驾驶、成为真正的智能网联汽车越来越近。笔者看好智能网联汽车和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前景,但也认为不应对其短期进展期望过高,因为还有很多法律和环境问题等需要解决,真正的自动驾驶离市场应用还很遥远。正如有的专家所说,“互联网汽车绝不是明后年就结束的产业”。
此外,关于汽车将来应该怎么使用的问题也要汽车人与互联网人更好地进行交流。笔者认为,有些互联网人对汽车的描述有其片面性,因为汽车的资产属性、驾驶乐趣、消费者对采用自动驾驶技术汽车的喜爱不会在短期内消失。
在智能网联汽车和自动驾驶汽车发展过程中,自动驾驶技术对促进传统汽车技术水平进步的影响也许更重要、更现实。而大力推动“新造车运动”的互联网企业在“十三五”期间能走多远,哪些企业会取得成功,2020年自会见分晓。
6. 汽车出口颓势亟需扭转
如果按照“十三五”规划目标,2020年中国汽车产销量达到2800万辆,出口占10%,则出口总规模需达到280万辆,这一数字约为2015年出口总量的4倍,实现起来并不容易。今年前四个月的汽车出口量还在下降,没有明显好转的迹象。如果这种状况不改变,自主品牌产品在国际汽车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我们又怎么能算得上汽车强国?!
为此,需要对改变出口现状做专题研究,总结韩国现代等外国企业的经验,以及奇瑞和北汽等企业的好做法,动员各企业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在“十三五”期间把出口搞上去。如果出口上不去,国内市场发展再不理想,那么就很难实现“十三五”的总体目标。
7. 统一思想认识
尽管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难度不小,但我们也要充满信心,因为我国还有很多优势,如制造大国优势和庞大的市场优势。在未来产业发展中,我们应把中国制造+互联网作为主攻方向,转变增长方式,不要过分看重产销数量,而要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努力形成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网络经济体系;要去除浮躁情绪,加强技术创新,做好大量基础工作,坚决达到油耗和排放等各项指标要求;在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时切忌操之过急,要脚踏实地;减少不必要的争论,团结一心,努力谋求“十三五”行业大发展。